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票房大卖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故事经得起推敲吗?为什么故意表现放屁那样的情节?
哪吒,电影,都是票房大卖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故事经得起推敲吗?为什么故意表现放屁那样的情节?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次在剧情上的设计同样标新立异。在传统故事中,哪吒和父母关系的对立,突出了小哪吒的勇敢和善良(这词怎么那么老旧)。和小龙王的生死纷争,也是善良的小哪吒为民除害。这次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彻底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情感对立,依然是小哪吒命运一悲惨结局的初因。但不再是和父母间的对立,而成为更为社会化的偏见意识和个体的冲突。群体层面的偏见,左右了个体成长的不确定性,对小哪吒来说,就是与世俗偏见的对立。而父母在这场个体对抗群体的中,成为情感的粘合剂,同时成为小哪吒本性的觉醒和成长。
环境让坏孩子叛逆,而父母的良善永远会是孩子脆弱时的依靠,以及激发斗志的强大动力。
这一点哪吒和群体,哪吒和父母,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也和传统的概念,有了一次截然相反的转变。
而这种相左的概念的设计,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同样符合一定层面的社会形态。孩子虽然是家庭的一份子,但同样是社会的一个人。所接收到的社会的反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普世万民不再是传统文化中的良善,乌合之众的心理还是最为朴素的利己性,同样会以膨胀的方式,比个体的排斥而更为非理性和迫害性。
所以,这次小哪吒所承受的来自群体的压力,要远甚于曾经所面对的独断专行的父亲。庆幸的是,这个版本中的父母,成为了小哪吒最温馨的依靠。
善恶依然对立,而故事却截然不同。这一点,也让《哪吒之魔童降世》更趋向于成人向电影,而不是低龄化儿童的专有。
角色设计,剧情设计,这次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天翻地覆,所以观看时真的是一次重新再认识。
然后说说这部电影观影上的感受,激爽,视效震撼,这一点对普通观众来说,就够了。
谈谈电影本身在制作上的一些情况。
现在中国电影的制作流程,制作模式,已经趋向于工业化。特别是重部头的商业电影。所以在剧本层面和制作层面上,都足以拿商业电影的标准来进行考量。
《哪吒之魔童降世》整体故事有固有根基,即便是一次截然相反的改编,单边不是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所以在故事走向上接受起来没有困难。怀胎三年魔童生、龙族人族的相争、以及骨血还父母的涅槃。这些都会一一呈现。
但恰恰是众所周知的情节,影响了制作中的思维,而被有所弱化,甚至有的时候没有前情的铺垫,涉及到人物行为转变的时候,会显得有所突兀。
首先是人物上的缺失。小哪吒本是老三,还有两个哥哥金吒木吒,这一点在电影中没有踪影。其次,是李靖王府的孱弱,王府中的人物只有父母小哪吒三个人,对了,还有两个看管小哪吒的喜剧性的两个小宠物。这一点,有点遗憾。
其次,想当然的对故事都熟知,从而让无差别的爆爽动作打斗戏份充盈起来,影响了文戏的比例。
当然,上述这些状况的出现,会和本身制作的背景有关系。商业电影的制作毕竟会受制作成本和周期的控制。所以会减少人物,以降低成本。突出视效动作戏份,以增加看点,弥补文戏的不足。
最后,说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解构思维。翻天覆地的改写,让一段老故事重新焕发新生。小鱼儿与花无缺的人物架构、情感矛盾冲突的转移、甚至逆天改命时类似《大话西游》里独臂擎天的壮举,都表明了这部电影在诸多情节和细分的设计上,既有对时下个体和社会情感的冲突、成功影片中情感燃点的借鉴,这些都让《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了现实情感的根基,以及其他作品中成功元素的再利用。
补充一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在语言台词、配角人物这些方面的喜剧元素的设计,同样非常亮眼。
总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会是今年暑期非常亮眼的一部电影作品,同样也是代表中国动画水平的又一部成功之作。虽然,小哪吒不再是那个小哪吒,故事也不再是原来的故事,但看过之后,你会爱上哪吒这个坏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要推敲,都是神话故事,人物都是虚构的,还有科幻片,难道经得起推敲?我们看一部电影作品,主要还是看这部作品有没灵魂,而不是让你去鸡蛋挑骨头。
上一篇:女生会喜欢微胖的男生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