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科学的课程观?
教师,学生,自己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科学的课程观?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科学的课程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学过程不能脱离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批判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就会产生创新人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方面它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带给他们许多新的压力与困惑,例如如何整合课程目标的三重维度,如何面对新的评价方式,如何处理探究课题及其中遇到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等。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有诸多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重建教师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颁发多年了,各地的新课程改革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要全面地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教师。因此,在这一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头戏”——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与时俱进”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要构建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
不能否认,长期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相当程度的存在着重“传递”轻“引导”,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工具理性主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导致的结果是,将表层的功利性的需要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而导致教育的异化,忽视了学生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将其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这样的话,很难谈得上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时候很难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倡为了每个人的发展,势必要改变这种状况,而课程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统率其职业活动的总的意向,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能够很好地实现,所以说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推行新课程,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二、重建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容
既然教学过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四大主要要素组成,那么相对应的教师教育理念就应该主要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一)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对新课程观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观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教师教书、学生读书的传统说法,就是这一教学观的典型反映。在习惯看来,教书是教师的天职,读书是学生的本份,似乎已是天经地义。因此教学中便形成了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在教师头脑中,“教书就是一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等沿袭下来的偏见,已经化为顽固的思维定势。虽然教育方针明确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因未能从深层次上转变知识本位教学观,致使“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背离教育方针的思想行为时禁时萌,严重阻滞教学改革的步伐。这一教学观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又一度为“应试教育”所强化。所谓“教书不教人”,其症结非因教师不负责任,而是知识本位教学观误导所致。教师辛勤备课本不乏“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红烛精神,然而视其绩效,却难免片面偏颇、跳不出枉自受责的怪圈。
要改变这种劳而无功的尴尬状况,决不是改改教法、变变课程所能奏效的。根本对策是树立新的素质本位教学观。社会的发展已对学校育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素质本位教学观相比,知识本位教学观的片面性显而易见。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传授知识视为终极目的,势必忽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素质本位的教学观则要求将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所以必然会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潜能开发,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所以教师必须树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观。(三)教师要树立新的师生观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教师不肯“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许多教师甚至在教学上还常带着一种“家长制”的作风,不尊重学生的意愿,随意扼杀学生的自主性,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师生关系便日益僵化,没办法融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有些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就不敢也不想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没办法发挥出来,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要真正确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改”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适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的民主师生关系,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希望教师能与他们建立一种“课内是师生,课外是朋友”的关系,能与他们平等相处。这也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要逐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建立这种师生间能互尊互重,平等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即“互相尊重,人格平等”。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师生双方要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互尊互重,而且极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在自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参与,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上一篇:手机拍视频要怎么样手不会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