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中医的别称是杏林?
庐山,杏树,杏子为什么中医的别称是杏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中医的别称是杏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杏林”典故
“杏林”一词,来源于董奉在江西庐山为百姓治病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董奉隐居庐山之中,其给百姓治病,从不收取钱财,只让病人愈后在其屋前屋后栽种杏树即可。病重者栽五颗,轻者栽一颗。如此十年,共得杏树十万余株,蔚然成林。春天来临,眺望杏林,满目芳华,董奉感到十分的欣慰。春华秋实,待到杏子成熟时,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只要拿米来换就行。然后董奉又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百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相信很多去医院看病的人,都会发现好多医院的门诊楼都称之为“杏林院”、“杏林楼”等。
杏林的由来
“杏林”的由来,是关于一个叫董奉的名医。
相传在三国时,吴国有个医生叫董奉,曾救人无数,但是他给人治好了病,却不收酬礼,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就在他家附近种五株杏树,轻病人就栽一棵。
就这样过了几年,那地方变成了杏林。
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
所以,有些患者治好了病,也会给主治医生送锦旗,上面写着“医德精湛、杏手回春”!
其实,除了“杏林”还有几个词也是关于中医的。
比如“悬壶”:“悬壶济世”!
“岐黄”:被视为医家之祖!
“青囊”:青囊相授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 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 明。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兆页)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另有一位德高望重,技术高超的中医和董奉一样济世活人,扶贫救危,他家园里有一口水井,井旁就是橘林,人们赞美他是橘井生香,因此,杏林春暖,橘井生香是赞扬中医的一对很好的,又很实际的詞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上一篇:近日,有不少家长到居住地居委会给孩子报名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证明,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