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聪明的人,往往都喜欢独处?
的人,社交,聪明为什么聪明的人,往往都喜欢独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为社交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
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平时花很多时间在社交的人,回到家里独处的时候,一般都会筋疲力竭,又得花时间自己疗伤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而且在社交的过程中,难免需要和别人吹水和喝酒,吹水和喝酒,是最令人产生疲惫感,而且毫无产出的两个社交活动。
社交中的吹水式聊天,不仅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你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就是遇到什么事情,不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期望它能靠朋友的帮助而消失。
为什么我们那么憎恨那些在聊天中吹水和侃大山的人,因为他们的成就和所有的一切,都是构筑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你叫他去做点实际的事情,完全是不可能的。
喝酒也是。
如今流行的酒桌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服从性测试”。
领导看一个人怕不怕你,就过去敬他一杯酒,如果这个人大大方方地怼自己,接着把酒一饮而尽,那说明他对领导你还是挺服从的。
你一旦进入酒桌文化里头,喝不喝酒,喝多喝少,完全不是由你来决定的,而是看领导的心情或者应酬的需要,而人这个作为最为关键主体的物体,却退到最后面。
这些原因,大概就是那么多聪明人不想社交的原因吧,不过他们能不想社交就不社交,要么是才华横溢,不用靠别人的脸色生活,要么就实力雄厚,即使一个人生活,也能好好的。
这里,个人先把聪明的人定义为“有智慧”的人。
一个有智慧的人,大多确实会喜欢独处。因为对他来说,独处并不是一件有负担的事,他们早已与自己达成一种圆融妥协的境界,与自己相处,他们并不觉得难受,也就不需要像寻常人一样,一直拿世俗的娱乐来填满自己麻木的心灵。
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善于利用独处,因为对他来说,生活并不仅仅只有感官的体验,还需要时间来琢磨和回味生活中的轨迹,人生中的大事小情,在有智慧的人的眼中都是值得探究和思考的,他不需要一直经历事情,他需要停下脚步来花时间思考事情,也许他迈的步子比别人慢些,但一旦他迈步,这一步一定是不会出错的。
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屏蔽自己生活中的干扰,为自己寻得一片清净。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耳鼻口目都填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21世纪真正值钱的,不是信息,而是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智慧的人就有这样的能力。他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不会来者不拒,而是会去芜存菁。事实上,有智慧的人并不排斥和人接触,遇到同样有智慧的人,他也非常乐意“蓬门今始为君开”,但这样的人是少数,大多数时候来访的总是些靡靡之音,因此他也就变得喜欢独处了。这只是他待人待物的筛选性眼光所致。
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在自己的生活中富有智慧,更懂得将这智慧推己及人,用总结出的经验思想惠及四方,有智慧的人是乐于给予的人,只不过这给予并不代表着要与人群打成一片,肆意歌舞,他输出了自己想输出的,就又会回到他所喜欢的宁静清淡的生活中,继续思索,继续有所得。与其说他是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不如说他是一个天生的思想者。
独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有效安排自己时间的行为方式。独处是选择的对于自己最适合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人的创作、成绩,都是在独处中完成的。正如周国平所说:\"相比于社交,独处绝对是一种能力。”
独处时,你会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构建属于你自己的思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是与世隔绝的,可以毫无杂念地聆听自己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比如读书,画图,听音乐,很多人都心无旁鹭地享受一个人的时间,不受他人的挑拨和控制,安安静静把自我储存起来。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己,热爱独处,即使热爱自由。
刘若英就是一个享受独处的人:“对我而言,孤独不是孤苦,而是一种享受,自己跟自己相处是很有趣的。”而刘若英婚后的生活,也是保有个人空间的。夫妻俩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两人一起回家,进家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因为两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和书房,只共用厨房和餐厅。她把“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理解为:“当我们可以很幸福地躺在别人怀里的时候,我们还能同时保有自我。”犹如张爱玲一般,把孤独过成一种态度和选择,把孤独变成一种气质和内涵。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上一篇:天鹅颈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养成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