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词好在哪里?
此地,三百两,王二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词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词好在哪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个成语,出自民间的笑话传说,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它的下一句“隔壁王二(有的说阿二)不曾偷”。这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相辅相成,但这下一句才更显故事的核心,显示故事想表达的意思。
简要讲一下故事情节,张三辛辛苦苦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很是苦恼,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安全,张三经过冥思苦想,想了个自认为最好的办法,趁夜黑埋在自己家房后,埋完后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挖走,于是就回家㝍了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条子贴在埋银处上方,才放心回家。不曾想这一切被隔壁王二全看在眼里,他回家取来工具不一会挖出了,准备回家,他又想张三没了银子怀疑自己怎么办?便回家写了“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贴在上一句边,很满意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就两个主人公,看他两个都有过犹不及的缺点,正是这欲盖弥彰的多余动作,却更暴露了自己。
这个故事好就好在简单但阐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类在利益面前往往利令智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地无银三百两”出自一个典故,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农民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怕有人惦记偷走,故在自家院子找了个地方挖坑教银两埋起来。埋完之后想了想又不放心,找了一块木牌写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的邻居叫王二全程趴在墙头看到了,趁夜深人静把银两偷走,有样学样写了“邻居王二不曾偷”。故后人借此典故用“此地无银三百两”表示自欺欺人,不打自招的意思,而这也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渊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不仅是一句话,还真的是一个词——成语。
这句话又讲到了关于“隔壁”王姓邻居的故事(典故),不过不是隔壁“老王”,而是他兄弟“王二”。哈哈。
这句话使用频率很高、知晓度也高,说明它通俗而有趣的讲理方式广受认同。“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既是“无银”,何必“三百两”?弱智地欲盖弥彰,总是会更直接地显露真相,还有愚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词好在哪里,我还真没看出来。
“此地无银三百两”出自民间故事,后来常被引用,逐渐成为成语。
有个人,攒了三百两银子,放在家里怕被人偷了去。于是,就在屋外挖了坑埋起来。可是又担心埋在地里还是被人偷,所以就写了个牌子插在旁边,上书:此地无银三百两。结果这个过程还真被隔壁的王二看见了,偷挖了银子。这个王二同样担心自己被揪出来,于是学着在牌子后面写上:隔壁王二不曾偷。这个故事粉刺了自作聪明,本想掩盖事实,却适得其反的人。
要说这个词好,不如说古人睿智。一个简单的故事居然把一个包袱抖了两次,让人回味无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