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柯伊伯带的空间区域如何划分,为何总有人将其和奥尔特云混淆?
星云,行星,太阳系柯伊伯带的空间区域如何划分,为何总有人将其和奥尔特云混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柯伊伯带的空间区域如何划分,为何总有人将其和奥尔特云混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世纪五十年代(Eαge W0rth)柯尔柏和埃吉沃斯就预言在太阳系边缘区域充满微小的冰封物体,也是短周期慧星的来源地。到1992年天文学家犹维特和鲁乌终于在距太阳为43个至100天文单位的区域内发现了公转周期291年的(QBⅠ)直径200KM的天体,如今已发现上千个直径不等的天体在柯伊伯运行,这个区域科学家定为柯伊伯带。
奥尔特(Jαn Hendrⅰck 0rt)荷兰天文学家认为在五十亿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根据NASA定义到距太阳两光年外,而柯伊伯带距太阳45亿KM以上。
柯伊伯带在大阳系的边缘运行而奥尔特云则包围着太阳系和柯伊伯带,它才是太阳系边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任何一个新恒星的形成都需要一团浓密的星云气体,通过星云的不断运动和在襁褓中心的恒星引力,星云逐渐自我集中,形成中心的主恒星,然后再形成一个原行星盘,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构成了今天类似太阳系的这种稳定结构:主恒星进入蓬勃的生命周期,释放的能量保持稳定,各个环绕的行星系统按照比较稳定的轨道围绕主恒星运转,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星盘。
奥尔特星云就属于这片星云的最外围,但如何界定它的定义范围莫衷一是,比如NASA甚至定义到了近两光年外,几乎是我们到比邻星距离的一半了。而柯伊伯带则属于这个原始星盘的外围(距离太阳约45亿公里以上),相当于太阳系主行星区域与外围残留星云(奥尔特云)的交界地带,跟奥尔特云的规模相比简直是原子核对比整个原子。
这里太阳引力和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些巨型行星的影响力互相作用。不同行星轨道周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柯伊伯带而言,受到不同周期的引力,比如土星每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木星则旋转了两周,使得柯伊伯带不断被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引力(共振)作用。它的效果使得太阳系内某些区域产生一个巨型行星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低。经年累月的作用下来,柯伊伯带就形成了一个由许多微星和原始星盘碎片构成的区域,冥王星也处于这个区域。
更外围的奥尔特云距离太阳引力更远,无疑受着更复杂的摄动力,保持着极其稀疏甚至混乱的状态,不过那里太远了,人类并不能探测到什么有效的东西,只是理论逻辑上的推演而已。
柯伊伯带大致位置,图中英文分别是(Jupiter-木星,Saturn-土星,Uranus-天王星,Neptune-海王星,Pluto-冥王星,Kuiper Belt-柯伊伯带),来自NASA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