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惜物怎样理解?能否举例说明?
都是,毛主席,当你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惜物怎样理解?能否举例说明?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惜物怎样理解?能否举例说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是纯朴的施事,遇见问题就去面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惜物,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主要是珍惜身边的,自我使用的物品。比如,在过去老一辈人穿衣,都是烂了就补,能穿不能扔,即使实在穿不成了,还可以当抹布,当擦脚的布。
而现在,虽说物质资源丰富,但是也不能浪费,过去是东西坏了要修,现在是东西坏了就扔。过去人家里总有一些老物件,记得小时候爷爷用的大蒲扇,边上有些破损,婆就用布把它包起来,用线缝上,还继续用。
惜物,也就是要爱惜物品,小时候上学用的课本,总是要用报纸或牛皮纸包起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在这样的书本里学到的。
其二,主要是珍惜我们的自然资源。我们的地球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各种的资源,各样的生态系统。当你洗手的时候,涂香皂的时候,可以先关掉水笼头。当你不需要那么多灯时,你可以关掉一盏。当你外出时,请不要随意扔垃圾。当你就餐的时候,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珍惜一滴水,节约一度电,保护一块绿。让我们的资源能持续使用。不要让雾霾和沙尘暴迷失了你的双眼,不要让温室效应导致恶劣气候的发生。
惜物,惜身边的物,惜自然的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德之心惜物,以敬之心惜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珍惜度,后进一步引申为物与人,与事,与社会或人文,经济的各种事由。如,名胜古迹,引起交通,运输,铁路,海路,航空,地方人文等。
所谓的爱屋及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朱子治家格言》从小就教给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时候的物质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确实是一粥一饭,一针一线都来之不易。人们获得的任何生活资源都是大自然赐予的,本身就应该存有敬畏之心。而这个敬畏之心也是现代人最缺乏的。现代人只知道对上司,对朋友要心存感恩与敬畏。敦不知,这个敬畏之心的培养就是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一粥一饭培养起来的。
其实何止是古人,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节俭的习惯。你要举例咱们就以毛主席为例吧。毛主席的睡衣整整用了20年。睡衣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毛主席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
毛主席从小养成了一年四季穿长筒袜的习惯,袜底破了剪开加一层新袜底再用,一双袜子能穿多年。但时间长了,袜筒就松了,经常滑落在脚踝上且容易露出补丁。工作人员担心这样会影响体面,在毛主席会见外宾时,常常提醒他坐下时要收腿,以免让人看见袜子上的补丁。后来提醒多了,就变成了一句简略的暗语:“小心,家丑不可外扬。”
更多的例子我们就不举了,咱们看图说话。下面的图片是他用过的一些日常用品,都是建国以后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惜物”包括惜人,对所有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怀有珍惜,不仅会使我们容易满足,也使我们更知道如何感恩,对外在的世界则是一种有节制的索取。
举例:曾经的一件衣服是至爱亲朋送的,或是自己因为喜欢才添置的,所以当它承载过欢喜后,就不仅仅是一块面料被裁剪后的结果,而是我们和我们生活的陪伴,我们的回忆里自然有它们的影像,转换用途,改变造型,不使它们很快成为弃物,尽可能长久地留存,是惜福,亦是长情。
管理好欲望,不任之膨胀,要知道我们不会因为占有更多的物质而获得更多的幸福,通常过了某个临界点都是成反比的。
感谢生命中会出现的这些能让我们体会温暖、美味、光明、柔软、芬芳、干净、舒适等感受的物品,它们都是携带着自然的精华及人类的善意被创造出来的,亦因为和我们的善缘而为我们提供如上的呵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文化里面“惜物”
更多的是用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