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紫砂壶底款里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紫砂壶,款识,印章紫砂壶底款里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紫砂壶底款里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紫砂壶传承数百年,多被赞誉古拙素雅而有文气,这个文气不仅仅体现在壶身的书画刻绘,在其底款中,更是藏着文人气质。
自明时大彬用竹刀在壶上刻下名字开始,紫砂便与书画一样,有了独特的款印风格,而到如今,除了某某制陶之外,更有许多文人气息浓厚的底款。
存世的历代紫砂器,见诸实物的是早期当属明万历年间的紫砂名匠时大彬制中国紫砂壶。自时大彬始,至清、民国及当代,常见的紫砂壶底款表现方法有两种:刀刻和印章钤印。
明代风行刀刻款识,由于应用的刀具和刀法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同效果的款识:一种是等线体字,例如“玉香斋”三个字(见《龙语》),每个字的笔划粗细根基一致。 另一种是有书法韵味的楷书或行书体款识。例如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出土的鼎足圆壶,壶底有“时大彬制”四个楷书字款。江苏省无锡县文管会收藏的三足圆壶,有“大彬”二字楷书款。这两个款识书法韵味浓,可以想见以刀刻出波折起伏的楷书效果。 明代周高起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请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觉得别。”用毛笔把文字写在胎体上,再用竹刀依毛笔的提顿转折逐笔刻划出。 时大彬后来熟至生巧,不再请人“落墨”,而是自己以刀为笔,由此,赋予款识个人奇特作风,以至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大彬作品的一个首要根据。时大彬的作法影响了他的弟子门生,所以李仲芳也自己动手,并且有时替时大彬刻款,但功力不逮,“伎俩自逊”。 明末清初,在印章款识出现后,仍有一部分人持续用刀刻划署款,同时并用钤印,如惠孟臣、陈鸣远。
陈鸣远是紫砂器刻划钤印转换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用刻划法子署款留名,也应用印章。刻划款首要用在紫砂器腹、底部,印章首要用于壶盖内、壶底等部位。印文首要内容有“陈鸣远制”、“陈”、“鸣远”、“鹤远”、“隈远”等。陈鸣远在刻款钤印法子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明代壶艺家显示自傲、寻求典雅质朴的艺术作风,又开启了清代钤印留名,以印代刻,诗、书、画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以刀刻署款必须有书法根基或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难达到。刻款麻烦,速度慢,不适应商品生产的请求,因此它逐渐让位于印鉴。
印模是艺人们遵守既定文字与图案预先刻制的模具,以代替竹刀在紫砂器胎体上留下印鉴。印章可以不断地重复应用,适应了批量生产的需要,也避免了同一个艺人在不同环境下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刻划的款识产生异变,给后人鉴赏带来不尽的困扰。印章有两种:一是图案印章,一是文字章;还有图文相联合的印章。
印章款识的外型是多姿多彩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异形或称肖形等。 圆形章:许晋侯制水仙花壶,壶底钤有“许晋侯制”四字圆形章。 椭圆形章:余剑霞制井栏壶,“余”字是椭圆形章。黄玉麟制大提梁壶,壶盖内钤“玉麟”椭圆形章。 正方形章:徐飞龙制汉方壶,壶底钤“荆溪徐飞龙制”六字正方形印。 长方形章:清代末期仿时大彬壶,壶底钤“时大彬制”四字无边框楷书印。惠孟臣制壶有钤长方形印的,如“一杯中山小·孟臣”,即是朱坭程度壶之壶底印,为长方形。 单边框:如“宜兴紫砂”、“荆溪杨记”等印为单边框。 双龙戏珠框:双龙造型为清代龙,印文为“豫丰”。 回云纹框:如印文为“荆溪紫砂”。 肖形印:如清末制作的铜提梁壶,盖为嵌盖的,盖上钤有葫芦形印章,印文“豫丰”。 这几种印形中以正方形印较常见,各种身份的人都用,明、清、民国、当代也常见用正方形印者。较少见的是肖形印,椭圆形多用在盖内或柄下。
孟掌柜 550370736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紫砂壶传承数百年,被赞誉古拙素雅且含有文气,文气不仅体现在壶身的书画刻绘,在底款中更藏着文人气质。从明朝时大彬竹刀刻名开始,紫砂便与书画一样有了独特款印风格,现在除了某某制陶之外,更有许多文人气息底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紫砂壶的贷款,大多是作者的书款,这一发明是清代陈鸣远大师首创的。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陈洪绶,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树瘿壶
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