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浒传》好在哪?
水浒传,都是,梁山《水浒传》好在哪?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然具备这种优点的评话类作品还有很多,但是《水浒》第一是这方面最早也最成功的作品,第二是集大成者,影响十分深远。“山药蛋派”等现代文学创作的学习和致敬就不说了
一部数百年前的文学作品,直到现在还在被搞文艺的学习、借鉴,还在给今人提供灵感,这就是价值的体现了。
二、描摹人情世态极为深刻、生动。有时候深刻到了让人寒生毛发的地步。
前面说了,《水浒传》从最早的故事雏形创作素材,到后来的传讲流播,再到二度、N度创作吸收的素材,都是来自民间的。它的创作者也可想而知大都来自社会底层,不会有太高大上的人士。所以里面写社会生活,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感情,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拿现在话讲,创作者是有生活的;当然也有那份才情,不然光看的到感受的到,未必概括的出来。
这方面我个人感受比较强烈的是“武十回”和石秀相关的那几回,小时候看就觉得紧张刺激好看,稍大点儿再复习就开始抽冷气了。。不过这点也是其他答案都说的很多很好了,所以也不再赘述,感兴趣的知友大可调出书来复习一下~
三、有“草莽气”和“不平之气”。
这里可能要涉及到一个《水浒传》一个很有争议的地方,就是《水浒传》里的那些“好汉”,到底算不算英雄?
这点上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孙述宇先生的意见,就是《水浒传》原著里的这群好汉吧,大部分,恐怕放到哪个年代都算不上英雄。只是同样是孙先生的意见,《水浒传》本来就是“诲盗”的,所以它一方面刻画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极为真实细致,另一方面又有故作夸张甚至极端化的地方,比如杀人不眨眼而且很多手段称得上恐怖;比如反复出现的关于“吃人肉”的描写;比如“女人都是祸水”(这点以前写过一个答案:“为何水浒传里,几位有点姿色的女人,最后都落得个与人通奸而惨死的下场? 说的比较详细一些)
简言之,《水浒传》本来也没打算去塑造符合大众审美的英雄,宣扬多么高尚的正义和理想。到元末明初时的这个故事,至少是《水浒传》原著前半部的基本内容,已经几乎完全是反社会指南了。
但是这样一本书,又凭什么感动人呢?
我觉得是两点原因:第一作为文学作品来说,本来就不是一定要宣扬“正能量”才是好作品。相反衡量一部文学作品够不够伟大、够不够深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它能不能真实生动的刻画出人性和社会中“恶”的一面。而《水浒传》在这点上的表现,如前所述,恰恰是优秀的而且是优秀到足以超越时代的。
第二,水浒里的主人公们,大部分说不上是英雄,但仍然是“好汉”,是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始终在与命运搏斗的强者,同时也是社会主流秩序的叛逆者和破坏者。整部书从《水浒传》的书名,到内容情节,再到人物性格,通篇都弥漫着一种强悍霸道的生命力和一股不平之气。这股不平里面有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有被逼无奈走投无路,也有英雄不遇不甘寂寞,当然更多的还是对财富或强力赤裸裸的艳羡与追求,以及完全不愿受任何约束和压抑的无法无天。
而作为读者来说,谁能说自己的内心当中,一直都是全心全意服膺于主流的秩序和价值体系的,从来没产生过怀疑、憎恶甚至反抗的负面情绪?谁生平从没失过意,发过狠,跟别人或自己撂过两句狠话?
恐怕大部分人都是有过的。说到底人性是复杂的,不可能全是充满建设性、认同感、同情心的一面,所以我总觉得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大部分人都能在《水浒传》里遇到读着读着忽然浑身一激灵的地方。——可能是那句简直是绿林好汉广告词一样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用秤分金银”,可能是阮小七那句“这一腔血只要卖与识货的”,可能是林冲山神庙那一场风雪,可能是杨志抱着祖传宝刀站在东京街头的落魄,甚至更可怕的,也完全可能是李逵那个“排头砍去”的不管不顾。
而这种来自草莽的强劲生命力和不平、叛逆之气,在其他经典名著里是找不到的。红楼梦里也有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甚至也有“补天”情结,但毕竟是贵族世家凋零后的残梦和挽歌;三国里也有豪杰无数杀伐无算,但无论曹刘孙还是司马,都在庙堂之上,也都在主流的框架之内。所以即使只从这点来说,《水浒传》也是无可替代的:它应和了人心中不满、不安于现状,意图反抗些什么、挣脱些什么的一面,以及充满了破坏冲动甚至是兽性的一面。所以往往越是现实中生活艰难的时候,人们越会想起这本书,包括民族危机或者说外来压力超过国内矛盾的时候,都会“转思草泽”(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评水浒传语),拿《水浒传》这本古小说来抒发自己目下的情绪。
何况《水浒传》的文学技巧还那么高。拿现在话说,“梗”太好了。所以就算觉得心气有相通之处,但是有些价值观或者描写实在接受不了,那拿来改造一下就是了。从《水浒传》诞生到现在,为什么衍生作品那么多,包括金圣叹这个水平的都愿意躬亲删改点评整理工作,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四、故事的发展余地大,可以为新的创作提供基础。
这点其实还是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中来的。因为是“成于众手”的作品,所以《水浒传》原著的文本其实远说不上完美。比如很多人搞了挺牛掰的人设、或者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其实是个龙套,典型的像关胜。。马幼垣先生就坚决认为这个人物相关的篇章是原著的大败笔;比如一些地方有bug;比如上一条强调的,这书鼓吹的很多观念,放哪个年代也得挨喷;再比如虽然这书到后来已经没多少抗金战争的色彩了,但最初创作时的痕迹,从细节描写到人物形象甚至到主题思想,都还留着不少,所以造成全书连主旨都有矛盾的地方,以致后来的学者为这部书到底是鼓吹“忠义”“以国为先”还是号召“反抗”甚至如太祖所言“讲投降的坏处”,费了无数的口水死了无数的脑细胞。。。其实现在看起来,恐怕只是因为这书并没有特别成熟的定本,是个化石一样的存在,换句话说大概连讲述人和整理者自己都多少有点稀里糊涂罢了。
但是作为一部文学水平足够高、闪光点足够多、故事框架也大的作品,这些缺点和不足,都成了留给后人的饭碗。放到水浒这里,不管戏曲作品还是评书,还是如张恨水那样直接提笔写同人续作,不光把原著的bug或者留白补的差不多了,而且很多作品甚至比原著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喜爱。但说到底,它们的底本仍然是从原著这里来的,包括原著的bug,在这时也成了另一种价值,同时《水浒》的原著,也在这个过程里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五、文本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有超出原著故事和文学之外的意义,比如有史学价值。
其实在四大名著里面,“水学”也就是对《水浒传》的研究,热度仅次于“红学”。这里面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水浒传》版本很多,而且各版之间差异不小,光从回数看就有七十回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N种。其中流传比较广关注度比较大的,一是回数少但是描写文字丰富(即所谓“文繁事简”)的百回本,一般称为“繁本”;二是回数多、故事多但是描写文字简略(即所谓“文简事繁”)的“简本”。而“水学”研究里一个大的掐点,就是争论这两个本子到底谁先形成的。。
上一篇:《蜘蛛侠3》没有出现在漫威SDCC展会上,索尼是否要和漫威取消合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