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潜伏》大结局改为30年后余则成回大陆,与翠平和孩子相认,观众会不会更喜欢?
晚秋,结局,台湾如果《潜伏》大结局改为30年后余则成回大陆,与翠平和孩子相认,观众会不会更喜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余则成、翠花各有生活,打破和谐恐怕已不能回到当年感觉
余则成与晚秋结成“革命伴侣”,翠花则独自抚养孩子长大,这似乎是余则成(孙红雷)无法回归时,当时最好的结局,如果,几十年后,余则成回到大陆相认,那么,余则成与晚秋的孩子如何自处,翠花的孩子又如何看待此事,突然发现,这样的大结局,会不会让《潜伏》从一部经典的谍战剧,变成一部土味十足的家庭伦理剧。
与《潜伏》主旨不合,可在《潜伏2:团圆》中呈现更恰当
正如上文所说,《潜伏》就应该是《潜伏》,而不是团圆,如果有第二部:《潜伏2:团圆》的话,倒是可以将这一情节进行展现,不过,这样的续集,恐怕也会被冠上差劲续集的噱头,让更多的潜伏粉丝捶手顿足,与《潜伏2》老死不相往来吧!
尬笑天君有话说
《潜伏》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结局的缺憾性功劳难以磨灭,如果真按题主换成大团圆的结局,强行让余则成、翠花团聚,剧中的人物倒是能够有很好的结局,却使得这部谍战剧的悲壮氛围变得啼笑皆非起来。更何况,《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人物,并没有重返,而是在台湾省英勇就义,这样的缺憾结局,也是致敬无名英雄的表现吧!
我是尬笑天君,希望阅读的同时,能够关注一下我,共同探讨影视内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50年就嗝屁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则成和晚秋更般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是异想天开,蒋介石在岛上处死了一千多名共产党员,那有三十年后的说法。去看看北京西郊的无名烈士纪念碑,在为之奋斗的事业成功时,在人们欢新鼓舞迎接胜利时,他们继续前行,与魔鬼周旋,随时准备牺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论什么样的结局都有遗憾…… 所以,“已经成为事实”的结局“最好”,也最艺术,一切都留给观众去思考去回味更好……
对所有人来说,不忘过去,满怀感恩之心,珍惜今天美好的一切,才是主要的!
如果真像有些荒诞的“潜伏后续”所说(而且赞者如潮): 余则成和翠萍的革命后代,竟然在短暂的“岁月”里(从1949年初天津解放到1953年7月板门店谈判,最多不过5年时间)长大成人,参军抗美援朝,而且在朝鲜“父子相见,百感交集,对党忠诚,继续战斗……”则只能呵呵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哪来那么多大团圆,更多的是小灾小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潜伏》改为大团圆结局,观众会不会更喜欢?这要因人而异。
有书君认为,中老年人更喜欢圆满结局,追求影视艺术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有缺憾的收尾。
一、 中老年人喜聚不喜散。
有书君的爸妈,就很喜欢看那些传统的大团圆剧目:人们经过千辛万苦,排除万难,终于有情人成眷属,好人得好报,坏人全伏诛。
这里面有些父母辈们文化程度不高,受传统戏剧影响的因素。
中国传统戏剧,有很强的惩恶扬善、因果轮回的道德教育意味,像什么五女拜寿、薛平贵回窑之类讲究大团圆、善恶终有报的剧目,长演不衰。
在这些传统思想观念的熏陶下,他们看电视剧,也喜闻乐见余则成和翠平终于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还有一部分老年人经历过世事洗礼后,更为向往平和不折腾的人生结局,他们对于热闹团圆的场面很是期盼,投射到观看的电视剧上,就是希望人们最终能岁月静好,余则成老婆孩子热炕头,挺好。
二、 追求影视艺术的人们更倾向不完满的结局。
余则成与翠平机场一别,从此天人永隔。结尾处翠平怀抱儿子怅望,余则成在海峡那一边隐忍待命。
这无声的悲哀与无奈颇具张力,感染了不少《潜伏》迷们。
这样不完美、并带有悲剧性的结尾,其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让观众沉浸在那种缺憾中不可自拔,让一代为国献身的情报工作者形象更深入人心。
上一篇:马云说:阿里巴巴投资要出山海关,你觉得马云看中东北市场的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