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希言自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究竟好在在哪里?
自然,的人,道德经《道德经》“希言自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究竟好在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道德经》“希言自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究竟好在在哪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希言自然的意思是:“谨慎地发表言论,看一看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着类似的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类一思考,佛主就发笑,说明人的思考力是极其限的,与其夸夸其谈,还不如效法清净无为的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希言自然”表面意思是,少说话符合自然之道;因为“道”本来就不复杂,在社会中的表现,同样也很简单;而人类社会却异常复杂,就是社会中的人违反了“自然”的原因。
少说话,多做事放在现在是很多人的行事原则,多说话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清朝的名臣张廷玉就是“希言自然”的有力支持者和践行者,他的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与“希言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看来,与人交流,说话还是收敛为妙,否则即便你说的再对,也难以见容于别人。“希言自然”其实是明哲保身,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与人交往没人是傻子,道理大家都懂,但有些话大家都不说你有何必说破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希言自然,老子的道德经,每一段说有独立的意思,但又是整体,听之不闻名曰希,看不见叫无形,听不见叫无声,希少见,罕,其实放在道德经希声自然,如同知白守黑,多少贪官被抓之前在台上道貌君子,台下有多少人对这种不耻行为有话放在心里,自然指的本性,真正的实话真话在知白守黑下,都变成希言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二十三章》
【译文】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读后感】希言自然,大道至简。老子是一个主张少说话的人,安贫乐道,不言自明,正所谓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不说话,这跟统治者诚信不足也有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老子的观念里,“大道至简”,万物都是最好的样子,“希言自然”表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广袤到我们难以理解的,我们能做的是感受它,但不必利用它表述它,我们应该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怀有别的什么想法,因为它本身就很圆满不需要我们画蛇添足去注解。
老庄的学说没有别的,就是境界特别高。如果要仔细解说,也许要很多很多话也说不清,但是当你听到某一句的时候,你也会心有所感,这是一种玄学,“可意会但不可言传”。我很不喜欢人把老庄的书都和统治者治国挂钩,治国,只是很小一部分,老庄的理论放诸四海,是一种生活美学,而不是一种政治美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