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虾池里面的水气泡多怎么办?
水质,水体,底质虾池里面的水气泡多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6、使用葡萄糖和vc调水
在大暴雨或大风天气后,水体混浊,虾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投放葡萄糖2kg亩 米和vc200g亩 米,可以降低虾的应激反应,同时有增氧作用。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和灵活运用,虾塘水质基本上可以达到“肥”、“活”、“嫩”、“爽”,满足南美白对虾快速生长对水质的要求,为养虾高产稳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水质处理方法
3 墨绿色
该水色出现于长时间光照较为强烈和底质富营养化的情况下,意味着水质水色在一段时间内将要突变。处理方法为:晚上12:00后或早晨4:00~5:00排水,早上7:00左右回水,排水量每次为20cm左右,直至底部排出的污水不再有臭味和不呈污黑状为止。如果经常大量换水对对虾没有造成异常反应的,可采用大排大灌的方法换水,换水后,用季铵盐络合碘消毒水体,第2d要洒30~50kg667m2沸石粉、白云石粉或其他水质改良剂或生态保水剂。消毒第3d后,可投放有益活菌。如果换水比较困难或不采用换水的方法,可用优质消毒剂兑水泼洒。
二、肥水培饵
1、无机肥:尿素2-3千克亩,磷肥1-15千克亩。3-5天追肥1次,用量为首次的13,上午9-10时施肥。
2、豆浆:每亩水面用10千克黄豆浸泡磨浆泼洒,2-3天后续泼1次。
3、肥水素培水:用生物肥水宝、高效肥水素等,用量1-2千克亩。透明度30-40厘米,水色呈黄绿或黄褐色。“需要注意的是:南美白对虾食性较广,在幼体和虾苗阶段既捕食浮游动物,又能摄取水中的浮游植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成虾阶段以摄食颗粒饲料、豆粕为主,南美白对虾对饲料中蛋白含量的要求为20-30%,同时,对豆粕中植物蛋白吸收率高于罗氏沼虾和中国对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虾池水有黏膜和水泡有两种可能:
一、是有蓝藻爆发的可能性
二、是水体粘度过大,是要倒藻的前奏。
可以取水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在确定有蓝藻的情况下。
建议使用芽孢杆菌原粉,可以有效抑制蓝藻的发生;在没有蓝藻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有机酸和抗激VC泼洒,少量添加部分氨基酸,可以有效预防倒藻。也可以使用增加水体通过性的调水产品,效果也很好。
补充一下,现在池塘水发黑,泡沫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缺氧问题,然后想办法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机物过多,发酵造成,可以用絮凝济或者氧化剂(氯制济)处理。 虾是塘底栖息动物,塘底环境是对虾整个生长环境的基础,塘底的好坏对水质构成直接的影响。而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病原通过塘底有机污染物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再知道底质的变化。因此,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养水先护底。 在池塘底部及中下层水体,属于塘底有毒物质向上浮升,水体中有毒物质向下沉积,从而在水底的交汇处形成一个特殊层面。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多、排泄量大、藻类死亡、滥用絮凝性底改剂等原因,导致该特殊层面发热、发臭、泛酸、腐败菌(弧菌或嗜水气单孢菌)大量繁殖,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特别严重,亚硝酸、氨氮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成为原生动物、细菌、病毒的滋生地,该层面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聚毒层”,而这个层面又恰恰是对虾的核心生活区。 如果对虾长期在池底污染严重的环境下生存,会影响其体色及肉质,使其体色不鲜艳,口味差;同时对虾喜清新的环境,底质污染严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利对虾生长,而且池底污染严重易滋生细菌,细菌大量繁殖则极易引起对虾疾病的发生;“聚毒层”如不及时消除,黑鳃、黄鳃、甲壳溃疡、白浊偷死等各样对虾主要病害则随之而生。据报道,池中溶解氧有54%以上是被底部有机物消耗掉,所以及时分解池底有机物才能减少池底耗氧量,增加水体含氧量,同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虾先养水,培藻是关键,护底是基础”,生态养虾应在养护、改善养殖池塘的底质上下功夫。 中后期底质变坏的原因 (一) 在目前高密度、高投饵量、低透明度养虾模式下,大量的饲料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质和底质变坏最重要的原因;大量的有机质存在,为池底厌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养基。 (二) 大量而频繁地排放水,使池塘泥土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流失,造成塘底“沙漠”化,塘底渗漏,保水、保肥的功能减退。 (三) 频繁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有益微生物构成极大的危害,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致使虾塘逐步失去生态平衡,塘底的自净功能丧失殆尽,底质日益恶化。 (四) 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脱节,造成底层溶氧不足,底泥发臭。如水深在1.5米以上的池塘仅有水车式增氧机,因此池塘底层溶氧会经常不足,使有机物在厌氧状态下分解,增加了氨氮、亚硝酸盐的释放量。 (五) 增氧机安装位置不当,未能与池壁形成角度,导致大量脏东西在被带到池边角落形成死角,时间久了容易发臭。 (六) 砂底池塘,由于砂质颗粒较大,吸附氨氮等有害物质的能力较差,容易发臭。 (七) 水较瘦或藻类老化的池塘,藻类光合作用差,溶氧低,导致有害物质降解速度缓慢,底泥容易发臭。 (八) 经常使用絮凝剂和吸附剂,造成底质中大量的有害物质沉积,底泥变酸、发酵变臭。 (九) 藻类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浓的池塘,会减弱中下层水体的光合作用,中下层水体产氧能力下降,同时藻类的新陈代谢导致死藻量较大,也会造成底质恶化加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