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鲁迅先生的写作修辞手法吗?
枣树,鲁迅先生,鲁迅“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鲁迅先生的写作修辞手法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秋夜》中的第一段内容。现代学者们不知道它的用典和出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把它解释的面目全非。请看宗伯正曜的回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别把问题看复杂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爱弄些搞笑段子,也爱这么说。比如说:“我这顿吃了两个菜,一碟五香豆,另一碟还是五香豆”!这是接近地气的最接近大众的搞笑用语,能提高人的阅读兴趣,又有些像相声里面的“包袱”。
从前在农村,特别冬天,开饭时家人一起吃饭,(怕饭凉)如有一人在邻家玩,没回来,家人会去找来。如孩子找爸,去了问:“我爸在这么?”邻居答:“在这里一个!”(废话!谁有几个爸?)但这是闹笑话呀!这些都是大众语言,在大众语言里,这都不算啥。鲁迅的文章用语,讲深处而不可测,讲浅处爱用些乡村俚语,到搞笑处令人捧腹喷饭,雅俗间游走自如,将中国语言、文字信手拈来,运用到极至,非一般人所及的。在当时能把文字语运用到这种地步的,是很少见的。这恰是鲁迅先生“文学大众化”的高明之处!谢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种修辞手法一一反复。反复:本来就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起“强调”作用,突出主题的意思。大家都用的,多见于歌词中,但象鲁迅先生用得如此平白而深刻精妙,且把枣树描写的那样具体、形象、生动,是非常罕见的。鲁迅先生这种用法,是在突出枣树的形象,而这里的“枣树”也是象征,象征着为了解放黑暗中的人民大众而孤独奋战的战士,也象征着鲁迅先生本人的境况。有些人拿这两句话说事,攻击鲁迅先生,一是他她们把别人看得太低,认为别人都是大字不识的群氓,是可以随便胡弄、玩弄和嘲弄的;一是他她们的自以为是己到了非常愚蠢非常可笑的地步。鲁迅先生作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我们想想他的战斗生活和他的作品,来读读他这《秋夜》里第一段后,又对“枣树"的描述“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挟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鬼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不是这样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写作修辞手法吗?请勿误人子弟 它引用古史典故
本文属于【百尔所思】古文漫谈系列 作者宗伯正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秋夜》中的第一段内容。现代学者们不知道它的用典和出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把它解释的面目全非。
以下3条内容属于错误答案,注意参看学习,加深记忆:(引自网络解释)
1、 错误一:开头一句即以奇特的重复修辞格凸现枣树,如奇峰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特别鲜明突出。
2、 错误二:它为什么不能修剪为“墙外有两株枣树”或者“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呢?因为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叙述“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只单单叙述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些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3、 错误三:“嗯,鲁迅既然这样写,那肯定有他这样写的道理,是吧?不然,他不会这样写的……”
正确答案:
这句话是引用古代典籍中的一个典故,鲁迅先生把古文改写成白话文。
凡是前辈长者自然一看就知道这是引用的古史典故,是用来点睛的“文眼”,这整篇文章一定是来表达孤寂、苦闷和知音难觅的作品。
原因:
清朝毁灭了绝大部分汉学文化,给中华文明造成了重创。幸好民间还留存了一些饱学宿儒,例如鲁迅先生的老师菊叟(寿镜吾)先生,就是难得的好老师。鲁迅先生的古文才华几乎全部源自于菊叟先生的传授,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鲁迅先生只在三味书屋学了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
结论:
对于古文史学者来讲,知道这个典故的属于“粗通”,回答不上来的属于“未入门、蒙学阶段”,需要回炉重新学习古文知识。
最后留给年青学子们一个问题:
请问“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引用的是哪一部史典中的哪一个典故?
按照古代儒学(宗伯学)的教学方法,止于指窍,答案暂时不予公布。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学(古儒学)弟子,老师:鲁姬丘子(孔子),诸葛孔明(卧农先生),宗伯牖中先生。
上一篇:辽宁开原遭遇龙卷风?为什么龙卷风在我国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