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书信《寄诸用明书》看不懂,这封信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求翻译?
自己的,先生,你的王阳明书信《寄诸用明书》看不懂,这封信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求翻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另外,很多人曾来信劝我为官之事,其实我也不是因为想要洁身自好,之所以急于辞官之事,并非只是认为现在应该韬晦内敛,也是因为我的学问尚未有成。时光是不会等人的,等再过几年,精神更加疲弊以后,即使想要勉强用功进步估计也有心无力了,这样最终就会学问无成。所以这都是因为形势紧迫,不容我有闲余时间去继续做此事啊。而且我家历代先祖,都对做此事感到不悦,现在我又怎么能贸然去做呢?对此,我只能将自己的无奈情绪,通过毫无意义的感叹抒发出来罢了。
个人点评
年少成名得志,看似好事,实埋祸根。不经历韬光养晦,怎能厚积薄发?不经历千锤百炼,怎么磨砺成钢?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方仲永“少年天才,中年平庸”,这都是没有脚踏实地,登高必跌重的典型案例。当时,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讲究利益和效率最大化,“出名要趁早”、“能走捷径就走捷径”成为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条,这其实并没有错,毕竟时代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但是一定要注意“韬晦厚积”四个字,没有这个作为基础,登高必跌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寄诸用明》这封信的写作时间和背景。
此信的写作时间为明正德六年(1511)。写作背景是:诸用明是王阳明的妻弟,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但有一次他在给王阳明的信中提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参加了科举考试,王阳明担心这样可能会不利于两位侄儿的健康成长,耽误他们的未来,于是专门给诸用明写下此信,提醒了一番。
全文翻译。
收到你的来信,足以了解你近来学问的增长情况,非常高兴!儒家君子只怕学业没有长进,至于科举功名的获取是早还是晚,无需太过在意。况且我平时对于贤弟你的期望,本来是远大于此的,没想到你竟也有意于此事吗?等考上的时候,请报我知道。
阶、阳两位侄儿,听说去年都参加了科举考试,并非我不喜欢年轻人有如此志向,然而我心里对此事实在是不以为然的。试想,万一这次一举中第,让他们少年得志,岂不是可能要误了他们一生吗?凡是资质出色的年轻人,必须让他们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就像天地之“气”,若不先聚拢在一起,就不能发散流行、化育万物。天地之“气”尚且遵循“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道理,何况人呢?再比如:花开万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华美,但却无法结出果实,这就是因为其精华都过早地浪费在华美的外表上罢了。请把我的话转告给两位贤侄,若他们不认为我的话太过迂腐,以后应该还会有所进步。另外,很多人曾来信劝我为官之事,其实我也不是因为想要洁身自好,之所以急于辞官之事,并非只是认为现在应该韬晦内敛,也是因为我的学问尚未有成。时光是不会等人的,等再过几年,精神更加疲弊以后,即使想要勉强用功进步估计也有心无力了,这样最终就会学问无成。所以这都是因为形势紧迫,不容我有闲余时间去继续做此事啊。而且我家历代先祖,都对做此事感到不悦,现在我又怎么能贸然去做呢?对此,我只能将自己的无奈情绪,通过毫无意义的感叹抒发出来罢了。
个人点评
年少成名得志,看似好事,实埋祸根。不经历韬光养晦,怎能厚积薄发?不经历千锤百炼,怎么磨砺成钢?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方仲永“少年天才,中年平庸”,这都是没有脚踏实地,登高必跌重的典型案例。当时,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讲究利益和效率最大化,“出名要趁早”、“能走捷径就走捷径”成为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条,这其实并没有错,毕竟时代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但是一定要注意“韬晦厚积”四个字,没有这个作为基础,登高必跌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寄诸用明书》写于1511年,即正德六年辛未,当时王阳明四十岁。文中的诸用明是他的妻弟,诸用明是一个才华出众但不求入仕做官的人,就这一点很得到王阳明的欣赏,然而当时主阳明在京城任吏部验封清史司主事,接到诸用明写信告诉阳明他自已的儿子参加了科举考试,王阳明担心两个侄儿太年少就开始追求功名利禄进而影响他们的前往,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整篇文章充分体了先生让淡薄功名,少时勤奋读书只是为了提升修养,只是为将来成大事晦养厚积。文中第二段“凡后生美质令晦养厚似,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手?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强调人生最事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只有晦养厚私,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牵制,这和先生少时读书的目的是一致——读书只想做圣人。对其中:“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这要培养自己的一颗平常心,只关心自己的心是否修好,而不关心外界给你的评价,你的功名利禄。如果是奔着功名利禄去修心,那是不能修好的。 对此句:“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 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阳明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
以不中第为耻,但王阳明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阳明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
上一篇:见到什么都不顺眼,总想发脾气,而且有时无缘无故地哭,这是抑郁症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