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在种植过程中要不断施肥?可是森林中不需要施化肥,但腐殖质有机肥却无穷无尽?
养分,土壤,森林为什么在种植过程中要不断施肥?可是森林中不需要施化肥,但腐殖质有机肥却无穷无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于矿质营养学说发展的历程:
17世纪,海尔蒙特(Van Helmont) 的柳条实验认为柳条的重量增加来自水,虽然其结论是错误的,但他把肥料学的实验方法引入植物营养领域。
19世纪初期,泰伊尔(Von Thaer) 提出“腐殖质营养学说”(Theory of humus nutrition) 。该学说认为土壤肥力决定于腐殖质的含量,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植物养分的唯一来源,矿物质不过起间接作用,以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之成为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
1840年,植物营养学科杰出的奠基人——德国科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认为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主要)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此外还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
养分归还学说认为: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
2.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
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
最小养分律认为: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即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由于以上三个学说,李比希也被农学界称为“农业化学之父”。
从实际生产上来说,由于每季作物收获后都会将经济产物带离农田生态系统,系统内物质逐渐减少,农田地力逐渐下降,达不到物质循环。此时要通过施肥使之恢复,否则将得不到产量。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由于没有人为干预,已死生物体经过腐殖化形成腐殖质,在经过矿化过程被绿色植物吸收。形成系统内物质循环的特点。部分养分随地表流水、淋溶等途径流失,又有微生物矿化作用的补充,达到一定平衡状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人们要更高的产量,中国4000年的农业,见证了不施肥小麦产量200到300多斤,施肥1000多斤,森林不一样,活着就行,没有被人类索取,如果有一天被人类索取更多时,也是要被施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农业种植会被一茬一茬的收割,带走养分,而森林不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种植之后营养物质被转移了,,,,森林里营养物质还在原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然森林,生物多样性好。
城市生长,人才多样性好。
人工树林,单一病虫害高。
森林与城市,所有资源都在周边高效轮回。低效轮回的发展慢。
资源人力的高效轮转促进城市发展。
植物生物的高效轮转促进森林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是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索取更多才会不断施肥。森林里有落叶可以腐化成肥料,普通的农作物也可以通过土地原来的养分调整生长;只是那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达不到我们的经济效益,所以要不断的施肥,喷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森林里的植物落叶归根,田地里的植物落叶归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