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秦的连横之策,秦惠王如果接受了,秦国统一天下会提前吗?
苏秦,秦国,连横苏秦的连横之策,秦惠王如果接受了,秦国统一天下会提前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秦的连横之策,秦惠王如果接受了,秦国统一天下会提前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战国策》我们知道“苏秦以连横说秦”是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当时秦惠文王接受了他的策略,我觉得秦国统一天下不会提前,而可能会更晚。我们从当时秦国国情和苏秦提出策略的方式来分析。
当时秦国国情
秦孝公时期,为了使秦国更加强大,他接受采纳了商鞅的新法思想,颁布了《垦草令》等一些列变法,统称“商鞅变法”,变法之后秦国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
但“商鞅变法”提倡“民弱国强,国强民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据《史记》记载,商鞅虽被秦惠王处以“车裂”的极刑,但当时秦国的民心是涣散的,经不起“连横之策”来攻打其他六国。
加之秦惠文王继位后,政局不稳,他必须先平定国内政局,而不能冒进的对外宣战,否则他的王位可能不稳。由于商鞅的原因,他也不怎么喜欢说客或者谋士。所以秦惠文王虽然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当时也不能采用苏秦的连横之策。
苏秦提出策略的方式
秦惠文王是一位贤能而有野心的君王,他广贤纳士,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当时秦国有士子馆,各国都有人去士子馆长篇大论,希望能得到秦王的赏识而入官。秦王有时也会亲自前往士子馆听取有用言论。
苏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秦王的视线,虽然他是鬼谷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但他大胆的将秦王的野心说了出来,让秦王很为难。如果用他肯定有好处,但是秦王的野心就会公之于众,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怀疑,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统一六国,这样的决定不成熟。
所以,此时的秦惠王权衡利弊,决定不用苏秦,甚至派人一路追杀。
趣味小总结
如果秦惠王采取苏秦连横策略,秦惠王的帝位会岌岌可危,秦国会陷入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中,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所以我认为秦统一天下的时间不会提前反而会延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会,人才储备不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惠王接受了,苏秦的连横之策,但是没有接受苏秦这个人。
当苏秦面对秦惠王的时候,他对秦国能够吞并天下的诸侯,统一天下,称帝而知,结合秦国当时的情况,做了充分的解析。
首先说明了秦国能够称帝而知,秦国的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mo)、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战国策﹒秦策》
苏秦将秦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很透彻,这也是苏秦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诸侯,所具备的地利。
秦国西面有巴、蜀、汉中,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是可以利用的;
北面是胡貉以及代郡、马邑,可以我们提供充足的战备;
南面是巫山、黔中,地势是险要无比;
东面是肴山、函谷关这样的要塞。
同时,秦国兵强马壮,也是秦国能够吞并诸侯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
苏秦对秦惠王如是说:“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
秦国的百姓众多而富足,战车有上万辆,并且奋勇之士百万之多,而且肥沃的原野有上千里,军粮储备是十分充足的。
这也是苏秦所看重的。
但是,秦惠王的反应,却大出苏秦的意料。
秦惠王放着这么大好的机会,却置之不理,他给出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者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战国策﹒秦策》
秦惠王感觉当前吞并天下诸侯的时机,还不成熟。并且自己是还需要德政,来治理这个国家的,让百姓更加的富足心安,大臣在自己德政的熏陶下,更加有力地治理这个国家。
秦惠王的婉言的拒绝,苏秦并没有气馁。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和策略说得更加的通透,苏秦引经据典,希望秦惠王能够重视自己的想法,那样对秦国必经是大治的。
黄帝征讨涿鹿并擒蚩尤,舜征伐三苗这个古族,汤征伐夏桀,周武王征伐商纣王,齐桓公因战而雄霸天下。《战国策﹒秦策》
从这些事例,说明要统一天下,必须是要采用战争的。
苏秦重申,即使五帝、三王、五霸、明君贤主,总是坐着等待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要想凌驾于诸侯,让敌国臣服,保护百姓,不用战争,是行不通的。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詘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秦策》
苏秦通过先前的圣主明王的事例,说明秦国采用战争,吞并诸侯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当今的君王,存在的一些弊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谓是一针见血。
“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辨,溺于辞。”《战国策﹒秦策》
苏秦才华满腹,他直言如今的君王,也是在影射秦惠王。其实,苏秦说得极富情理。
如今的君王,都被那些夸夸其谈的儒家治国之道弄昏了头脑,被他们善辩的言辞所迷惑,沉浸于他们的巧簧之词中,这是作为君王治国的大忌。
因此,苏秦得出的结论,也很直接。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战国策﹒秦策》
苏秦的谋略就是在外要靠战争求得胜利,在内要靠仁义求得强大,这样君王建立的权威,百姓才会诚心的臣服。
但是,苏秦精辟的见解,秦惠王并没有接受。
秦惠王只是淡淡得对苏秦说:“您千里之外来开导我,我愿意改日再聆听您的教诲。”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虽然秦惠文王表面看起来没有接受苏秦的连横之术,但是在拒绝苏秦之后,对内外的政策中看到秦惠文王就是这样来做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