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师和孩子说法不一致时,家长该相信谁?
孩子,老师,家长老师和孩子说法不一致时,家长该相信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父亲情绪激昂地聊他儿子的性格怎样,以及说他们整个家庭的诚信都被怀疑了。老师耐心地等着这位父亲讲完。然后镇定地说道:“我理解你的担心,我会再次和你儿子谈谈。给我一点儿时间,让我好好考虑整个事情。”老师还告诉他们,就像他经常告诉其他学生和家长的一样,他宁可多花时间,作出正确决定,也不会急匆匆得出一个不公平或者不恰当的结论。
所以老师再一次和那个孩子谈了谈,当老师问他他和同学是不是真的牵手了,他只是低着头,说道:“没有,先生。”学生甚至不敢看老师的眼睛。
学生不仅对他的父母撒谎,而且还因为这件事情的负面影响也对老师说了谎话。这个孩子第一次已经对老师坦白了,他的品质还是良好的;然而,他的父母逼得他无法坦白,整个过程扭曲了他的品质。
家长爱孩子们,我们都知道,但这一点不能扼杀了你认为他们会撒谎的可能性。即使撒谎确确实实是真实的。这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就不爱了父母了。实际上,有时候这意味着他们如此爱父母,以至于他们无法忍受会伤害父母。但是这是事实。相信孩子的老师吧,他们和我们的孩子每天朝夕相处,他们没有理由要对我们撒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老师和孩子说法不一致时,我们可以理解为其中一方在撒谎,那么家长该相信的肯定是不撒谎的一方,那么如何辨别?下面的方法肯定能帮到你。
撒谎:是指人故意将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事情说成不真实的给受骗者听,让“不存在的事”的令听众相信是“存在的事”;又或者真实存在的事,故意说成其是不存在的。撒谎是有目的性的说假话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故意说假话,故意隐瞒事情事实。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说谎话的成因。
假如是孩子说谎话,无外乎:
逃避惩罚。孩子如果是在学校犯了错误,心理上面肯定是担心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告诉家长,那么他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主动告诉家长一个不真实的场景,为的就是避免家长对自己的惩罚。
寻求安慰。当孩子在学校被批评或者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情绪会比较低落。如果教师或者同学没有及时的察觉和安慰,那么孩子肯定会说一些有利于家长安慰自己的情节。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别忽略孩子的想象力,特别是小年龄段的孩子,他的谎话可能就来自于自己的想象,而非真实存在的。
比如孩子拿了桌子上面的100块钱,当你问他钱是谁拿的时候?他会说:“是你给我的呀,是你答应我要给我买玩具的。”你明明知道他在撒谎,可能你还没来得及批评他。他已经满脸委屈:“哼,我再也不理你了!你说话根本就不算数!”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说谎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比如孩子会兴奋地跑过来跟你说:“昨天晚上我到城堡里面去了!”或者是“我和一只小精灵是好朋友。”这个时候无需嘲讽,也不用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谎话大王。当孩子到达了一定的年龄,他们自己就会明白这是一种虚幻和想象。
假如是老师在说谎,原因就很简单了:
不愿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对学生有偏见。
老师是成年人,是教育工作者,对于以上两点原因,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可以很简单的就辨别出教师是否在说谎。
当发生老师和孩子说法不一致时,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去求证。
安抚孩子。咨询孩子情况,是否老师真的打你了,打哪里?疼吗?老师是否很大力?尽可能的让孩子描述细节。
咨询老师。问问事情的发展,告诉老师你咨询孩子的原话,语气尽量平和,把自己当成是局外人。
咨询旁观者。比如孩子班级里的好朋友,我们都相信孩子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说谎的。
当结果明确后,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孩子说谎:尽量不要去骂孩子,告诉孩子老师因为你的谎言感到非常伤心,指引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去做。
老师打了孩子:这个要看情节严重与否,如果只是轻轻地教育孩子,家长觉得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淡化处理。如果情节严重,打骂孩子侮辱孩子人格,这就要我们家长出面解决了。
小谢哥哥说在最后:家长作为孩子和老师的中间纽带,扪心自问,是否能做到公正公平?孩子是自己的宝贝,我们理应要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也是孩子的人生导引者,我们也应该要做到尊师重教。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应该相信孩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好问题:
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自我“保全”,所以老师和孩子【越小的孩子扭曲事实的可能性更小】的话都可信又都不可信【可信的是事件本身,不可信的是对事件细节及厉害关系的讲解不同】。作为“探长【父母】”有必要理清事实,以便对孩子做出合理的引导、对老师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此 育邻人 有以下建议:
1、角色扮演,请老师和孩子当面,就发生的事情重新现一遍【如果有一方拒绝,那自然其扭曲事实的可能性更大】,您自行观察、评判。
2、与孩子一起事件回放,观察孩子的表现。
3、请老师详细介绍【面对面】事件经过,可通过老师的表情判断是否属实。
4、如果所发生的情况属于集体【多个孩子】行为,可与其他孩子交谈,从他们那边获得“旁证”信息。
最后,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引导需要一以贯之。对孩子的行为做客观、公正的评判与引导,与孩子一道践行诚实守信之信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