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自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建筑物,避震,躲在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自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防震
1.地震发生时应立即采取避震措施,但千万不要惊慌,不能盲动,否则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意外伤害。
2.在室内避震,应采取的正确姿势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牢稳固件
3.在楼房内,遇到地震时的应急避险原则是“先临时躲避,后有序撤离”。
4.地震时如果在教室,应迅速躲到课桌下,抓牢课桌脚,或用护具和双手护住头部蹲伏在课桌旁。
5地震时,一个五层的教学楼学生在临时避震后有序撤离时都应该往楼下跑。(错!对于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震后宜采取下列方法避险1.在单层房屋或楼房的一二层的学生,迅速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区域;2.在楼房三层及以上学生宜就近躲避。对于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物,宜采取就近躲避。)
6.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对!)
7.在室内避震,应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对!)
8.在室外避震,应选择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对!)
9.在操场或室外遇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户外广告牌、铁塔等危险物。(对!)
10.室内相对安全的避震位置是:桌下或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的卫生间、承重墙内墙角。(对!)
11.在野外遇到地震时不能躲在山脚下、陡崖边,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对!)
12大地震过后,发现自己的钱包、存折、银行卡掉在房间了,躲在外边的人可以赶紧进屋寻找。(错!地震过后严禁再次进入房间,因为大震过后,还会有余震不断,房屋再次坍塌会造成人体的二次伤害)
如何救援
1.救援人员发现被埋压人员有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对!禁止使用软被、床单等转运伤者,会造成脊椎的二次伤害,给救治带来困难,增加伤者的致残隐患风险)
2.将长时间被埋压人员救出时,要先蒙上被救人员的眼睛。(对!避免强光对刚暴露在强烈阳光下伤者视网膜的严重伤害)
3.被埋压人员救出时,可以大量饮水。(错!1.防止伤员已经收缩的胃部出现急性胃部扩张导致严重后果;2.防止伤员血液内盐分浓度改变,体内液体流动出现变化,导致大脑肿胀、压迫颅骨,乃至死亡。)
4.人员被困废墟或者被埋压,可以大声叫喊互救。(错!首先要镇静,切记不大声呼喊,正确做法是: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再通过传递声响、呼救等信号获得营救。)
5. 震后从废墟中救人时,尽量避免生拉硬拽被埋压者。(对!救援务必科学、正确而不是蛮干。)
6.被埋压人员被困,只能静静的、绝望的等待救援,其他事是做不了的。(错!坚定意志,拓展和加固生存空间,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远离建筑物 宽阔平坦的躲避
身处建筑物内 不要惊慌 现在的建筑抗震能力还是比较强 一般的小地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躲避防护的地方 防止物体位移造成的伤害 电梯跳楼不可取
躲好之后蹲下护头 等待地震结束 如果出现意外 不能移动 那么等待救援 及时呼救
可怕的是地震造成的二次伤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话说地震哪些事儿:近日,地球出了点毛病儿,大小地震连续不断。地震消息刷屏了整个网络。地震专家因无法准确预测预报地震,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无情指责。抗震专家因与大自然规律相搏,利用直接对抗技术,震后一片狼藉,受到广大网友们的广泛质疑。防震专家顺应大自然规律,利用主动避让技术,震后毫发无损,受到广大网友们的点赞与支持!
关于地震、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的科学分析:
地震,其实是地球运动能量的释放过程。
地震灾害,其实是地球表面建筑的工程灾害。
防震减灾,其实是应对地震灾害的技术活儿。
地震灾害破坏程度,其实是建设科技力量与地震自然力量斗争的结果事实。
坚持走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之路。转变防震减灾思路,递增减震(工程)防灾决心。我坚信,建设科技力量虽然无法征服地震自然力量,但可以顺应自然,实现建筑工程的科学避震,确保建筑安全与人类安全。地震是地球运动释放能量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本身对人类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是建筑物的倒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在外面,寻找开阔平坦地。在楼上走步梯下楼寻找开阔平坦地。不要坐以待毙。如果被困,寻找可以有强支撑的地方,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身处农村 楼房不超过三层楼 遇到地震在一楼赶紧往开阔地跑 二楼 其实不高 可以选择跳窗然后跑 三楼是堆杂物一般不会有人的 所以还是农村好
上一篇:古代有立体画作出现过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