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舍究竟是拯救了相声艺术,还是把相声带上了歪路?
老舍,相声,先生老舍究竟是拯救了相声艺术,还是把相声带上了歪路?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舍究竟是拯救了相声艺术,还是把相声带上了歪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题令人震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82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老舍曲艺文选》,书中收录有老舍曲艺论文50篇和曲艺作品31篇。
老舍先生在抗战以后,从济南转到武汉再到重庆。
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先生先后创作了相声作品《中秋月饼》《樱花会议》《卢沟桥》《台儿庄之役》等。
老舍先生也曾说过相声,与他搭档的两位中,有一位是著名的散文家梁实秋先生。梁实秋曾在自己的文章《相声记》中写道:
表演过程中有一个打哏的动作,老舍要拿着扇子敲梁实秋脑袋一下,梁实秋不太同意。老舍就安慰他自己不会真打,打的时候会有技巧的。专业的打哏确实有技巧,那就是把食指或中指夹到扇子骨中间,这样扇子比较松散打起来声音响还不疼。但是表演当天也不知道老舍是不会还是故意的,反正他是实打实打了下去,梁实秋也机灵眼看着老舍动作大,他赶紧躲开,结果脑袋躲开了,眼镜被老舍一下子打到了,梁实秋两手捧着眼镜一下子傻站在舞台上不知所措。台下观众不知道这是演出事故还以为是设计好的,纷纷鼓掌高喊再来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有个大工厂为庆祝国庆,组织了一台晚会,有新文艺工作者和曲艺演员同台演出。其中有两位曲艺演员,反串了一段相声《反正话》。谁知表演还没有结束,演员就就被听众哄下舞台。
虽然,表演的两位是曲艺演员,不是相声演员,但是他们依然给相声界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报纸上连续发表了三、四篇文章,都是批评传统相声的。
这时,相声演员侯一尘叫孙玉奎先生去找老舍先生请他帮助写相声。
第二天,孙玉奎到北京饭店找老舍先生,把相声界当时的情况和老舍先生说了一下。然后,孙玉奎问老舍先生说:“想请您给写段新相声。”
老舍先生应道:“好啊,我支持你们的改进,我这儿没有本子,你给我找几段常说的段子。”
这次拜访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相声艺人访老舍》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一些文化界人士纷纷表示愿为相声的改革助一臂之力,对扭转相声的形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刘德智老先生听说老舍先生对相声的关怀之后,非常感动,便和侯宝林同志一块儿专门去探望了老舍先生。
一周后,孙玉奎和全常宝在西单游艺社成功试演了老舍先生改写的《菜单子》(报菜名),反映非常热烈。
老舍先生在《这一年的笔》中写道:“只求多些无名英雄们能到我的作品,能给他们一些安慰 ,好;一些激励,也好。我设若因此而被拦在艺术之神的寺外,而老去伺候无名英雄们,我就满意,因为我的笔并未落空。”
老舍对于相声、传统相声艺人有着特殊的意义。老舍先生用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为相声艺术增砖添瓦是毋庸置疑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们对于老舍先生的小说非常熟悉,可鲜为人知的是,老舍先生不仅 爱相声,写相声,改相声,还 亲自上台说过相声。
在老舍先生看来,旧瓶装新酒能够给予他一种强烈的诱惑,因为这是宣传抗战的最锋利的武器。
因此,除了写相声段子,让艺人们说“抗战相声”之外,老舍先生还穿上灰大褂,手拿折扇上了台。
对词的时候,老舍曾向没有上台经验的作家———他的捧哏伙伴,面授机宜:“说相声的诀窍是,不管台下怎么笑,台上的绝对不能笑,台下越乐得欢,台上的脸越要绷得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解放初期,有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主动地扶植相声,语言大师老舍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新相声的创作、改编和理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人们称他是新相声的引路人。
老舍出身在曲艺和相声的发源地北京的满族家庭。由于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无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间文艺里自娱。生活在这样的旗人文化区,老舍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曲艺,加上他有一个开茶馆的表舅,又给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于是他从小爱好戏曲、曲艺,对相声也特别是热爱。《老舍先生和相声艺术》一文说:老舍先生出于对相声艺术的喜爱,就曾在创作和表演方面一试身手。比如,在伦敦讲学期间(1924-1929年),有时与友人欢聚,就曾即兴表演过传统相声《大保镖》、《黄鹤楼》。
他对相声不只是爱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着眼于相声的讽刺和战斗作用,还亲自写过相声作品。王决《相声发展琐记》一文指出:1939年他(老舍)到重庆以后,创作了一些新相声交给演员欧少久等表演。他强调这民间通俗文艺效劳于抗战的好办法。可惜的是,经过十年动乱,许多抄稿都已散失无存。据欧少久回忆,老舍创作的《芦沟桥》中有一段小“贯口”声讨日寇的电文:“芦沟桥头洒遍壮士热血,宛平城内填满健儿头颅:山河变色,满地硝烟……” 这是借鉴传统相声《打白朗》中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赋予新意。
上一篇:带窗户的半地下室能做厨房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