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证明夏朝的存在?
夏朝,遗址,文字怎么证明夏朝的存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最近看见一份材料,对这个观点有些动摇。
这份材料是清华简中的《厚父》。
所谓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
既然竹简属战国时期,怎么会影响我的观点呢?
因为,虽然载体是战国的,但文章不一定是战国的。
看《厚父》的措辞,很可能转抄自春秋甚至更早的文献,是《尚书》的一篇,所以不得不认真对待。
根据学者的释读,《厚父》里有这样的文字:
王若曰:“厚父,遹闻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启惟后,帝亦弗启之经德少,命咎下为卿事。兹咸有神,能格于上,知天之畏哉,闻民之若否。惟天乃永保夏邑,在夏之哲王,迺严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盘不康,以庶民惟政之龚,天则弗斁,永保夏邦。其在此后王之飨国,肆祀三后,永叙在服,惟如台?”
这里的“王”不知是谁,“厚父”也不知是谁,“……”代表中间有几个字看不清。
尽管有这许多未知,但“建夏邦”的主语应该就是“禹”,而“启”紧随其后。
这不禁让人想起后代文献里的“大禹建夏、传位子启”。
不过,仅凭这篇《厚父》,仍不好下结论。
所以,我们不妨暂且抛开禹和夏的关系,单独看一眼夏。
《论语》里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这句话怎么理解有争议,暂且不谈。
要说的是这话的背景知识:杞国是夏朝遗民建的,宋国是殷商遗民建立的。
之前说的《商颂》是宋国保留或者创作的,那杞国有没有给我们提供夏人的线索呢?
并没有。《尚书·多士》里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可能夏在文字上并不怎么擅长。
《诗经》提到夏只有两次。
一次在之前说过的《商颂·长发》:
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也就是说,商人打过夏桀。
另一次在《大雅·荡》: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虽然《大雅·荡》写的是文王在感慨,但按《毛诗》、三家诗,都说这首诗是借古讽今,是召穆公写的,劝谏周厉王的。
附带一提,除了这篇《荡》,《大雅》里还有一篇《板》据说也是针对周厉王的。
所以后人用“板荡”一词来说政局混乱,“板荡识忠臣”就是从这变出来的。
北宋的苏辙、朱熹对借古讽今的说法有怀疑,他们觉得可能真是对文王感慨的记录。
但不管按哪种理解,“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夏应该是商之前的朝代。
《诗经》里夏的信息就这么点。
《尚书》、《左传》、《国语》等早期文献里夏的资料也不多。
相对丰富的是《竹书纪年》、《史记》,它们都提供了夏王的世系。
有些学者比如顾颉刚、陈梦家对这个世系持保留意见,担心这是在流传过程中添油加醋形成的。
但是,之前我们也曾怀疑过《史记》里商王的世系是否靠谱,后来甲骨文出现,发现还挺靠谱的。
说到甲骨文,很可惜,它也没能提供更多夏的信息。
这也正常,甲骨文多是占卜的事,不一定涉及夏,而且甲骨文里,我们也还有大堆看不懂的。
从现有材料来看,夏存在应该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夏是什么样的?
这正是二里头遗址的尴尬,虽然它能在时间上对应夏朝,但是如果它不能出文字自证它是夏,我们很难用文献证明。
再次强调,那是一个方国林立的时代,不好用后来的朝代去想象夏商周,不是时间能对上,就可以说那是夏。
所以“夏”和之前说过的很多问题相似,需要有更丰富的资料出现。
上一篇:卫生间脸盆台面怎么清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