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适合做哪些工作?
历史系,专业,历史学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适合做哪些工作?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而总的来说历史学的就业在本科阶段与方向的关系不太大,可能就是世界史方向的同学在外语方面比较有优势,利于就业。
所以具体来说历史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窄,如果要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可以选择以下:
1、城市小学、初中或乡镇初高中历史教师。如果仅仅是非几所著名师范大学的本科学历,在一二线城市想担任高中教师是很比较困难的,小学初中相对而言门槛低一些(但不排除教育大省对初中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是选择在三线城市或者县城乡镇的学校,可以选择的余裕就大了很多。
2、文物与博物馆相关工作。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开设目前还比较少,并且是划分在历史学大类之中的。各大省市都不缺乏各种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工作环境比较简单,但也相对枯燥,博物馆的招聘历史学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文物方面可以从事文物鉴赏(但这个行业比价看重资历,本科生并优势不大)。
3、文化产业中历史方面相关。这部分可能比较笼统,因为不好说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工作。现在有的文化产业类公司主要就是研究历史文化方面,这类公司会在招聘条件中写明历史学专业优先,这需要大家多关注招聘信息。
4、相关专业公务员。虽然每年历史学能报的岗位都特别稀少,但有心人还是可以去试试。
非专业对口工作就有很多的,实话说,历史学在文史类专业中算是比较显得有底蕴的专业,文史类能做的工作几乎都能适用。
1、文秘类。无论是公司或事业单位或学校,文秘这一行都是需要的,所以建议可以去。
2、文字撰写、编辑类。这类工作主要是出版行业居多,如报纸杂志的出版公司等。
3、公司策划、执行、运营、管理部门。这些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历史学比较好上手,不具备太强的专业性质,但我建议把需要考的证书都考了
4.导游。虽然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但历史学考导游证的优势也比较大,易就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学了历史专业就是个错误,就业只要不牵涉技术含量的都可以,但正常情况除了教师,博物馆,考古以外很少有要历史专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了,老师,或者讲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系何以人才辈出――看福布斯中国大陆首富排行榜有感在中国高等院校的专业中,历史系恐怕是最传统、最冷僻、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系科之一了。这些年高考时,学生们都纷纷填报计算机、财贸、金融等时髦热门的专业,有的无奈被历史系录取,也千方百计地转学换专业。原因很明显,历史系毕业生不吃香,或者当老师,或者搞研究,再或者就是改行了。然而,当年抱着同样想法的我,近年来却渐渐看出了历史系的价值。我是早年的杭州大学法律系学生,一直也有些自以为是。可是,在我们同批毕业的文科毕业生中,做了党政机关领导或大中专学校校长的则以历史系学生居多,有的甚至陆续在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级机关担任了重要职务。与我同期毕业的学生中,杭州大学历史系的王旭烽女士成了中国文坛上有名的女作家,还是浙江省惟一一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还有近来名气渐渐攀升的青年作家汪宛夫,据说也是杭州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他的《机关滋味》被列为中国官场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汪被加拿大龙源国际书网及《京华时报》等各大媒体称为“中国当代官场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视作“古董行”的历史系连出作家,令中文系的才子们大跌眼镜。好戏还在后头。近日全国各大媒体爆炒的“2002年福布斯中国大陆首富排行榜”,富豪们公布的学历更是令人吃惊。在浙江省入选的13位富豪中,竟有两位是杭州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一位是南都集团老总周庆治,一位是绿城集团老总宋卫平。两位商界巨子被选入福布斯排行榜,使历史系学生的价值进一步飙升。冷僻的历史系,何以人才辈出,能在政界、文坛和商界纵横捭阖、叱咤风云?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深思。其实,历史系看似“故纸堆”系,实质上是个跨学科的“全能”系、素质教育的“先驱”系。4年大学和20年工作生涯使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大学专业分得太死,法律就是法律,哲学就是哲学,中文就是中文,而且越学到后面越专、越深———法律就是某一个种类的法律,哲学就是某个门派的哲学,中文也是某个阶段的中文,其他理工科更是精而又精。而历史系却不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史不分家”,其实是“文史哲不分家”。历史书籍里面包括了历史、中文、哲学甚至其他各种门类的学科,真是博大精深。一个优秀的历史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遨游于多种门类的学科,获得了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广博的知识。另外,在大学毕业以后,由于其他系科的学生比较容易分配,而历史系的学生往往受冷落,被分配到大中专院校、新闻媒体以及党政机关工作,广博的知识与新鲜的工作环境相结合,锻炼了才干和思维能力。作家王旭烽从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当过报社记者、幼儿园教师、博物馆讲解员,直至拿下万人瞩目的茅盾文学奖。当年杭州大学历史系才子汪宛夫,竟然被分配到浙西农村某农场,后调入县机关一干就是10年,正因为深知基层民众冷暖,对官场了如指掌,才将官场小说写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周庆治从历史系毕业后,在温州市政府做了10年的政策研究员,后到南方从事电子产品和石油贸易,获得第一桶金后再回到杭州从事房地产开发。现在他的南都集团已于前年在新加坡上市,公司有1500名员工,旗下有一家期货投资公司和6条高速公路。因绿城足球队而名扬国内的绿城集团老总宋卫平,从历史系毕业后做了6年教师,后去南方闯荡,再到杭州、上海、北京从事房地产生意,去年销售收入达1.1亿美元。历史系人才辈出无疑是一件好事。它启迪我们,大学教育不能分得太死,应该尽量多喂“粗粮”,少用“精粮”,否则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另外,毕业以后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近段时间听说,复旦大学学生入校后,可以第二次选择专业。其他一些地方的大学也正在尝试先入学后选专业的做法。我相信,这种教育模式必定会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正需要大批量的复合型人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