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孩子,自己的,宝宝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目前,我的宝宝在外面还是特别的乐于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孩子玩。每当看到这些,我都很高兴,孩子也很快了!在培育孩子乐于分享的习惯方面,我想自己也有一些心得,恰好趁此机会分享给大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要趁早,须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宝宝刚会走路拿东西那会,我们就开始培养她这方面的习惯了。从她开始吃泡芙、水果的时候,我们就告诉她这个是你的,另一个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麻烦宝贝给爸爸送过去。宝宝就兴高采烈的送过来了。因为小时候的习惯使然,宝宝现在也很大方,所有的东西都愿意分享。一般你不主动说,她都会给你。
2、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习惯,家长要大度。出门去公园玩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家长就非常不喜欢别人的孩子碰自己孩子的东西,这样是培养不出乐于分享的孩子的。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拿了一堆贴纸,有一个小朋友想去玩,孩子的长辈一把抓住把自己的孩子抱走了,这样是无法分享的。
3、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要从心里上去引导孩子。一般的孩子到了两岁多的时候都有逆反心里,你越让他干嘛,他偏不。这个时候你不能要求他去分享,而是慢慢的引导他,让他主动、快乐的去分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篇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特邀头条心理内容创作专家志愿者:宋振辉老师编写,头条号:愿与你同行SZH,欢迎关注。
分享对于呀呀学语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情愿的事情,需要家长或监护人耐心细致的加以呵护和引导。比如,有好玩具能够让别的小朋友玩,别的小朋友也会把自己的玩具让你玩儿,有好吃的能够仅让长辈吃,小朋友在长辈的赞誉声中,也获得快乐。
分享,看似是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因为,分享的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一个分享的小小举动,很可能无形中影响孩子一生的互动能力。互动能力强的人,较为常人信息量会成倍增加,人际互动和交往能力也都较强。
在起初的分享中,要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或回报,从而增强孩子分享的兴趣。同时让孩子体会到关注他人、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的意识。孩子终究会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萌芽中分享的意识培养,很可能对他们的生存能力是一个莫大的帮助。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成为终生享用不尽的行为习惯。
分享,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孩子在充分相信他人的时候,才会去分享,在这种信任基础上的分享,实际上就是一种良好社会关系的确立。
分享意识的形成不能太晚,就是在孩子似懂非懂的时候,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即便是孩子不情愿,做家长的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加以说服引导。孩子在经历了许多分享以后,必将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夸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分享对于孩子来说,虽然是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但是在这件不经意的小事背后,却已经暗示着一种人际关系,对于孩子来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平等互利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都将会终生受益的。
头条心理内容创作专家志愿者宋振辉老师简介:儿科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市房山区医院主任医师。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及以上机构联合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懋德中心已经推出“心郎心娘伴成长”微信群公益课,每周一次,适合心理爱好者和从业者,欢迎加入,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并加心郎心娘小助手微信,进群参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了!
孩子是否乐于分享的问题一直是父母们热议的话题。
可是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家长们对孩子的认识、预期和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效果也不同。
例如,有的家长会因为顾忌情面,对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当众指责,用不听话、不大气、小气鬼、自私等言语行为攻击孩子;
有的家长则会认为这是孩子关于我和权属概念的正常行为表现,所以不加引导。
事实上,“分享与否”是环境教育与孩子自我认识的共同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果,二者缺一不可。
家庭环境和幼儿社交环境是两个关键环境。
孩子是家庭行为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如果经常见证家人间彼此关爱、谦让和分享,自已又未因此被欺骗过,他们就会逐渐建构起对分享的认知。
在此期间,家长可以通过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分享。如,妈妈可以说和做——爸爸工作那么忙,每天那么辛苦,我得把这个大苹果留给下班回来的爸爸。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自学成才”的。
在社交中,我们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分享的小食品之类的东西,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宝宝,让宝宝接受他人的分享。
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还可以让宝宝参与“借”与“被借”的互动,产生感性体验。
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背景信息是宝宝日常的吃喝拉撒玩等日常需求得到满足。
宝宝的自我认识同样也是分享与否的重要因素。
自我认识是“我”和“我的”的起点,没有这个概念的形成,就无法衍生对立概念认识。
但实际,宝宝的自我认识也是环境教育参与之后,宝宝从环境中的自行分化。
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物品所属关系等协助他们建立这个认识。
孩子建构与理解我与非我、何为分享与被分享的关系的基础也在于此。
此外,各位宝爸宝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有耐心,允许孩子“试错”,不对孩子作出负评,在合适的时机与场合跟孩子阐明道理。
上一篇:长春北湖的规划情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