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农业?
农业,农村,山区山区农村,如何发展农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三,要做好农民增收文章。发展经济,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选择一些农民增收大的品种。例如,可以结合山区特色,在一些坡度大、无法机械作业的地方,发展一些优质林果业,可以种植一些板栗、核桃等干果,也可以种植一些猕猴桃、苹果等水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山区交通运输条件相对差一些,要种植一些耐储运的农产品,才能保障运得出、卖的掉。只有农民尝到了甜头,收入实实在在的增加了,才会更好地参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总之,山区农村发展农业经济,不能依靠单打独斗,最好是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形成规模优势,统一对外宣传推介,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
【以上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或者启发。您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建议,欢迎关注交流,或者在下面留言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常感谢您的邀请,就山区农村如何发展农业一问,我个人观点如下:
首先您需要了解的是您所在山区是属于什么地域环境,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发展农业是必要的,就比如说水稻种植,有的地方可以种两季有的地方只能种一季,再比如淮南的柑橘,你放在北方就根本没法种植,所以您首先要了解的是您所在区域相对应的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发展什么农业!
其次,您需要关注的是种植什么农业可以做到高利润,毕竟物以稀为贵,我们作为农民不可跟风,不要看着别人种植什么,自己没有主见,也跟着种植什么,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市场的摸排调查要先行,考虑到一系列可能影响所选农业发展的因素,方可进行下一步目标工作的开展。
最后,农业发展的同时,您需要考虑到最新的国家三农政策给你所带来的益处,因为要想开展比较大型的农业发展,国家肯定有一定的扶持,再了解完这些之后,您在考虑到其销路问题,总的来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您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的!预祝您农业发展取得成功!
希望可以帮助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贫困在农村,说明农村大环境差,只有全面改善农村大环境才是彻底脱贫根本,只靠单个帮扶治标不治本。中国地大人多,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大力扶持发展县级市(取消地级市或县升格为地级市),到县镇办企业减税甚至免锐,使县发展好了农村才能好,农村可就近享受城市福利和经济拉动,缩小大小城和城乡差别,这样才能留住人,这是脱贫根本。一个人只要有一条腿瘸其它部位再壮也是个残疾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偏远山区乡村发展问题是我国“三农”事业的重大问题。必须认清偏远山区乡村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因素,转变乡村产业发展理念,利用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技术支持,打造新型产业链,促进偏远山区乡村产业发展,帮助百姓实现致富增收的愿望。
(一)办好农民教育,转型发展理念
转变理念是创新实践的前导。当前,山区农民教育依然是个重要的问题,办好农民教育对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偏远山区农业的主体还是农民自身。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农村生活的认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内在发展动力,将“党和政府带着发展”转变为“农民自己要发展”。将典型先进农村发展经验、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传递给基层农民,引领他们转变发展思路,进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
(二)流转自然资源,引进资本投入
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村土地等资源未得到规模化生产利用,进而转化为经济收益。盘活乡村沉睡的资源,将集体土地、山林等流转给个人、企业是促进山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可靠路径选择。
与此同时,资源的流转将外来资本、技术注入本土发展,能够有效解决山区农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持不够的问题。
(三)立足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
市场需求具有导向作用,生产要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大多数偏远乡村,短时间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还很困难。找准市场需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改变传统种养殖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的可靠办法。根据乡村调查实际情况显示,许多地方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比传统的玉米、大豆种植成本要低,经济效益要好。打破传统思维和做法,引进质量轻、技术成熟、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作物精心种植,引进一品,发展一品,成熟一品,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整体发展。
第一,大力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方面,将山地纳入祁阳县农田土地整改项目规划,努力推进小块耕地平整为大块耕地,并推广机械化生产,既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粮食产量。农村方面,科学发掘地下水资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经阶段性完工,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一批农村新型住房,加强村组道路硬化建设,全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市门前村按照不同人群特点,分类施策,一支农业农村建设主力军成长起来。一是成立返乡农民工小组,引导约30%的长期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工作,并根据他们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安排了部分岗位。二是对留守村民进行文化、技术和信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能力。三是吸引3名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官和生产技术员、管理员,并建立了青年“双创”小组,以政府“双创”政策待遇鼓励他们在农村创业创新。
上一篇:怎样选择适合家庭自驾旅行的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