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能通过古诗词的标题获取哪些有用信息呢?
标题,题目,交代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能通过古诗词的标题获取哪些有用信息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白的《赠汪伦》就讲了事件和人物,王维《渭城曲》点明了地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杜甫《月夜忆舍弟》点明了时间事件,杜牧《清明》点明时间,杜甫《秋兴八首》点明季节等等。
2.体现诗人情感。
比如说:陆游的《书愤》,一看就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悲愤的情感,杜甫的《恨别》点明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还有李绅《悯农》点明诗人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3.看出一首诗的所属的体裁。
有些古体诗常常会再题目中表现出诗本身的特征,特别是乐府的诗歌,题目就能体现。比如我们熟知的《长歌行》、《短歌行》,还有后来仿乐府的诗歌,如杜甫的《丽人行》,《岁晏行》,李白的《长干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有一些类似民歌的,比如《刺勒歌》不但点明了地点,还点明了民歌样式,还有陆游的《醉歌》、杜甫《饮中八仙歌》、岑参《白雪歌》等等,从题目便知这是一种古风诗歌,并非严格的近体诗。
又比如绝句,杜甫有就《绝句四首》、《三绝句》等,没有交代诗的内容,但是告诉我们诗的种类。除此之外,还有《塞下曲》、《七律》等等。
4.交代诗的内容、诗的题材。
比如杜甫《咏怀古迹》是咏史诗,于谦的《咏煤炭》等都是咏物诗,而《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交代诗的主要内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次韵,用韵
带有“次韵”或“依前韵”,由此可以知道,此诗为和诗,并且大多数为调解心情或者宽慰别人之作。而且两人关系非比寻常,或是密友,或是兄弟。比如东坡和子由诗,比如刘禹锡和白居易诗都是如此。而带有“用某某韵”,这个某某是人名,比如辛弃疾有一首《念奴娇用东坡韵》,就是他向东坡词致敬的作品。区别是用韵的用的人和被用的人并不要求生活在同一时代。步韵也是如此,几乎每个创作七律的人都步过杜甫的《秋兴八首》便是明证。
杂诗,无题
杂诗多为感慨,而无题多为幽怨。杂诗多为感慨世事,世人。而无题多为抒情不遇之情。当然喜欢李商隐的浪漫和忧伤偏要写成情诗也未为不可。但不论是哪一种标题,其诗意大都不能明言,观其背景,要么是在谪贬之中,要么是在失落之中,要么是在孤苦之中。总之,诗名杂诗或无题,观其诗,作者大多数都是满满的不开心,不如意,不通畅。
湖上,席上,
几乎都是应酬诗作,并且参与者至少两人。诗词风格基本都是积极向上,若是作者并非名人,那诗中拍几下马屁必然无可厚非。不论是湖上还是席上,必须有温馨的景物描写,而且一定要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应用上出一些小彩,若是没有景物也会有歌女一类的助兴。从宋朝之后,此类诗作经常会带应用曲故,以增加诗词的成色。
座主,同年
几乎都是交际诗,而且诗中一定典故满满,并且必须是清廉的,上进的、圣明的,博学的,多用来形容领导品才兼具,眼光深远,一定会备受重用云云。同时因为经常是几个人一同去拜访领导,所以不仅要夸领导还要夸同事,有时经常摘出同事的“姓”来,然后找一个同姓的古代名人,说什么兄台不逊于古人,不弱于前人如何如何。总是,这类诗大抵上都是马屁诗。
有怀,遣怀
大多以律诗或绝句为首,或者在三联或是在第三句进行抒情感慨,其实这种诗词和咏物诗相差并不多。区别在于咏物诗更加具体,而有怀或遗怀中的物只是铺陈或者渲染。或者说咏物诗是见物思情,有怀诗是因事感怀。另一个区别就是有怀遗怀诗中的大多数的是忧伤和寂寞,但咏物诗却经常可以写得很浪漫潇洒,如果是在酒席上吟作的话。
省,院,宫,殿
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当时一定在长安。比如《春宿左省》,比如《出定力院》、比如《直中书省》,比如《早春桂林殿应诏》等等,这种诗只要不是绝句,同样是满篇典故,而且必须要把古代的明君和贤臣放进去一两个才好。同时也要大表忠心,表示不忘圣恩云云。正常情况下,这种类少有佳作。但做为历史资料和生平却存在考据价值。
应制
只要带应制二字,此诗一定是在皇帝面前写作,并且是许多人一起创作。从汉朝开始,应制诗便已经流行,大体上是皇上说第一句,然后大臣们按照职务高低轮流接句。或者是皇帝做第一首,然后每个人都要做一首。有时皇帝有些懒,便直接让臣子依次做诗。这些诗都是赞美之辞,所有的景物都可以在诗经,汉赋或者某些经典古文中寻找出来。更重要的是,因为是赞美,所以这些诗必须君明臣清,天下太平。
行,歌,引
基本上都是古诗乐府,长恨歌,丹青引,兵车行,如果说硬要找出规律,恐怕不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篇幅较短,则诗里面都有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如果篇幅中长,必然有事件描写。或者说,只要不是传下来的乐府歌辞,即标题不是传下来的固化标题(比如行路难),那么基本上都带有叙事性质。从前,现在,将来,抒情如何如何。
奉,呈
这些诗经常会出现职务名称。比如韦左丞,比如崔侍御,刘明府,李司录等等,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信,或者是填写问卷,有些近似于现代的审论或演讲。因为所谓的奉,呈,都是对方的资历,年龄,声望在高于自己。所以大多以尊敬为主。虽然不能说是大拍马屁,但一定是文雅兼具,用典老到,并且不能太出彩,写出的诗词水平保持在平平即可过关。像杜甫那样一写好几十行并不实用。
送,同,寄
哪怕对方身具职务,也基本上是(曾经)平辈论交,所以诗中多少还算是比较自然,可以看到友情或期望之类的言辞。典故不多,情景交融。若是密友,则难免些许悲伤或故作潇洒之句。比如《送路六侍御入朝》,比如《寄李白》,比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总之,标题中如果有人,那么从其称呼上可以看出与作者关系的远近以及作者当时的职务高低。如果有行程(比如送某某之任黄州),可以对应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查询出当时的生活状态。如果标题中有地点也是如此,比如奉先寺,岳阳楼,同样可以探求诗的创作背景。
从信息量来看,诗比词更容易把握,因为许多词只有一个词牌,如果有序的话还可以进行计算或推测,如果空空如也,只能从词句中判断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情况,比如隐居?比如贫困?比如致仕?
当然,小可以上所说都不具有绝对性,只是大多数而已。
上一篇:现代物理学是不是停滞或者到了瓶颈期?为什么?难道之前的基础理论真的有问题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