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灭不掉的高句丽,为何唐高宗能灭掉?
高句丽,辽东,平壤隋炀帝和唐太宗都灭不掉的高句丽,为何唐高宗能灭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翻译过来就是让老百姓不要到辽东去送死。假如到辽东战场上白白送死,相比之下被官军砍掉脑袋又算得了什么?!可见,当时国内矛盾是多么尖锐。但是隋炀帝有一个典型的个性,那就是赌徒心理。面对战争的失败,他的赌徒心理就凸显得更加肆意旺盛,他只会越赌越大,越押越大,从来都不会停止。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要素一个都不占,那么就很显然了,他的三次东征高句丽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再说唐太宗征高丽。自隋以来,几代英主都魔怔似地跟高句丽这个辽东小国杠上了,无不欲灭之而后快。李世民也不例外,对这个倔强的小国,李世民说过:“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贞观十九年,太宗以高句丽欺新罗为由,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唐太宗征高句丽不能说是失败,更没有像杨广那样招来灭顶之灾,但的确没有达到战略目标。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很清楚,一是高句丽内部很团结,二是冬天快到了后勤保障不足,人和与天时不足,英明神武如唐太宗也只得抱憾终身。
那么高丽为什又被资质平平的唐高宗李治搞定了呢?原因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了。
首先是天时。李治登上皇位时与李世民时代有所不同,唐朝国力显著增长。唐朝的总人口增加了,等于军队阵营可以更加庞大;高宗年间朝廷已经养了七十万匹马,还下令造船数只,唐刀技术更加先进,这给唐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盾牌;再加上人们大多已经安居乐业,粮食随之增加,一旦军队需要补充粮草也没多大问题。所以李治可以安心与高丽对战。
第二是地利。唐太宗征高丽虽然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但也没有遭受多大损失。战争结束后,唐军并不是全部退回中原,而是有针对性地驻留了一部分。干什么呢?占据战略要地,修工事,筑道路,搞袭扰。所以不得不说李世民是个伟大的帝王,在他的这一系列部署下,辽东不再是以前山高路远的莽荒之地,地不利的因素被极大地解决,为后代征高丽做好了准备。
第三是人和。人和不是说有就有的,在隋炀帝、唐太宗两代帝王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虽然经历改朝换代,但中原帝国军队对辽东的了解并没有衰减,同时还锤炼了李績、刘仁轨这样十分熟悉辽东作战的优秀将领。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高句丽内部出问题了。高句丽老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应为权力问题发生严重对立,谁也不服谁,以至于产生内乱。看见这样的机会,李治毫不犹豫地拉一边打一边,认认真真地开展拉偏架工作。所谓敌人的不和就是我方的人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困扰隋唐几代帝王的辽东问题,在李治时代终于集齐了天地人三要素,早有准备的李治毫不手软,顺势而为,终成人生赢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唐高宗能够灭掉高句丽完成唐太宗、隋炀帝所没有完成的事业,原因有三:
一:高宗时期,抓住高句丽内讧,于是一举击破。
公元668年,唐军攻破平壤,结束了对高句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这之前高宗将灭掉高句丽做为长期战略,并且在泰山封禅时允许高句丽派太子参加。没想到,封禅后几个月的时间,泉氏三兄弟发生内讧了。老二老三趁着老大不在,于是密谋杀掉老大。老大开始起兵对抗,最后请求唐朝出兵。于是,唐高宗抓住这个时期,迅速对高句丽动手,在泉氏老大的帮助下,最后灭掉了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
二:隋炀帝、唐太宗前期对高句丽的征战,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
隋炀帝在位期间,多次集结百万大军进攻,虽然失败,但是极大的挫伤了高句丽的元气。后来,唐太宗时期继续征战,派遣唐军骚扰同时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于是,在隋炀帝、唐太宗的持续进攻下,消耗了高句丽的实力,为高宗做了前期铺垫。
三:高宗时期,唐朝得到了恢复,国力强盛,将星云集。
(唐太宗画像)
高宗时期,唐朝已经得到了恢复发展,国力强盛,盛于太宗时期。所以高宗灭高句丽有了唐朝强大的实力支撑。而且高宗时期,拥有薛仁贵等一系列名将。这使灭高句丽有如虎添翼。
所以,结合三种原因,高宗灭掉了高句丽,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没有完成事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唐高宗之所以能完成隋炀帝、唐太宗没有完成的事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赶上了好时候,高句丽内讧了。
关于高句丽,很多答案都提到了,她绝不是个小国,也不是个游牧国家,而是个高度成熟的农耕政权,有176城,69万多户。要一战灭亡这么大一个国家,纯粹靠军事力量,是非常难的。最实际的套路就是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用三国马参军的名言,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只要能在高句丽内部发掘出大量”带路党“,或者叫”亲善人士“,再多的城池、人口,也能一战而定。不信?我们看看百济的灭亡就知道了。
(引文皆出自《资治通鉴》)
660年8月,高宗派苏定方带着十万大军水陆并进,一下子就把百济打趴下了。百济国有200城、76万户,比高句丽还多!
百济故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诏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百济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呢?因为他们的皇族内讧了。
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进围其城;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隆子文思曰:“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师左右逾城来降,百姓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军士登城立帜,泰窘迫,开门请命。于是义慈、隆及诸城主皆降。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孔雀鱼身体一烂不久就死了,万能鱼药也没救到?该如何饲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