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种植玉米,关于割苗技术能增产是否可信?有没有科学依据?
玉米,技术,生长种植玉米,关于割苗技术能增产是否可信?有没有科学依据?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为您解答
首先对于老百姓来说当年农作物的收成如何可是直接影响了来年全家的生活,所以大家都希望每年的年景都是非常好的,农作物都能够丰收肯定是最好的了。
为了提高玉米的收成很多农民都想了许多的办法,很多办法也是小有成效,但是具体的玉米增产的办法谁也说不出来什么像样的道理来。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将玉米苗割断可以让玉米增产,对此农民朋友们的评论也是各有好坏,有人表示用了这种方法之后玉米确实是增产了,但是也有人表示使用了这种方法之后玉米产量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还下降了,那么玉米割苗真的有用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玉米种植割苗在我们当地根本没有人尝试,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即便说出来大家也认为是无稽之谈。然而近期从不同渠道消息称,在玉米5-6叶期间,将玉米苗叶片全部割掉,可以使玉米达到高产。对于这个消息我也是半信半疑,后来经过查阅资料才得知,确实有部分地区会进行割苗措施,至于割苗后是否能达到高产,甚至能达到所说的20%-30%,这根本是不可靠的,而且也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所以关于割苗能否高产,目前只有个初步结果。
被割苗后的玉米田块
1.玉米割苗增产结果不可靠:玉米割苗以后对产量影响如何,这跟当地的气候、玉米品种、地利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至于说能否增产还要待到收获期测量确定。
农户正在进行玉米割苗
2.玉米割苗可提高抗倒性:玉米叶片在5-6期进行割叶,会延迟玉米抽雄期,而且不同时期割叶都会导致开花期的植株变弱,整株会整体降低,同时玉米节间明显缩短,不过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植株抗倒性。
玉米割苗可提高抗到性
3.割苗技术需要更多科学验证:有些地区农户经过割苗后,表示确实增加抗倒性,而且增产效果也特别明显,但是产量并没有经过严格测试,大多都是农户自己估算或者凭感觉,而达不到实际效果,所以说割苗技术乌鸦更多科学验证,结合实地测试才能确定。
割苗技术需科学验证
玉米割苗技术仍需进一步验证,而且也是不能增产的,肥仔也要提醒大家,为了能够不影响玉米的正常发育,千万不要盲目减掉玉米叶子,以免影响玉米收成,造成严重损失。
分享实时三农资讯,为你答疑解难,喜欢就点个关注,感谢大家的点赞、关注,谢谢大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不起,这项技术在我们陕西从未听过,也从未见过,没有办法回答,但是,我只能表示自已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凡是没有经过官方媒体报道,没有见过专业发表任何'论文,没有向全国广泛推广的所有技术操做,都是伪操做。
二,作为任何一种植物,它都需要一个健全身体器官,损坏一个叶片,都会对作物生长造成极大不利,况且割苗呢?
三,玉'米生长是一个对时间要求很严格的植物,从种到收仅有110天,如果采取割苗技术,这时玉米至少需要15天的缓苗期,等到玉米挥复元气,跟'着天气慢慢变凉,玉米成熟推迟,这时会造成玉米大量减产。
以上事例说明,此操做绝不能采用,否则,不但不增产,反而会减产,以上是我自已的认'识,仅代表自已观点,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玉米生产中,有一项技术叫做割苗增产,(暂且称它为技术吧!)很多年了,一直在争论,但是从未有过官方的推广或者是一些权威人士的介绍或者是权威数据的支撑,我们很多人都是从一些网络渠道了解到,说玉米从5-6叶初割苗能够提高产量。但是这种说法可信吗?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提高产量是我们的梦想。很多科学家和科研部门多少年来都为了能够提高玉米产量而进行长期的攻坚研究,从目前为止我们都知道,还只是停留在品种的研究当中,只有通过更好的品种来提高产量。但是,现在有人说只进行简单的割苗就可以增产,并且增产达到30%,这种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呢?首先割苗会造成伤口,出现伤口使病菌侵入机会增大,什么茎腐病、纹枯病等就会很轻易的感染,遇到不良的天气伤口处就会腐烂,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管理难度增加、防治投入也加大了。第二个,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信息来源渠道有问题。但凡是科学研究都讲究严谨,尤其是涉及农业生产方面的更要慎重。但是在所有介绍这些割苗增产的文章中,没有比较翔实的资料和测产对比数据,也没有官方或者科研机构的有关消息。我个人认为,这有可能是如同权健那样的假消息。
任何一项技术都是需要经过很多次的试验、论证。但是,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真假消息混杂在一起很难让人分辨。在生产中我们还是要擦亮眼睛,对有些谣言要有所区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记得之前看到过说是“玉米割苗能增产20%左右”的学术文章,由于自己也没有亲自实践过,不知可信度有多高。如果确实是成功的实践经验,这个增产幅度可以说还是很显著的,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农技推广技术。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这个技术为什么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呢?为什么在一些权威的媒体还没有过相应正面的报道呢?是否技术还不成熟还是根本就是个假命题?这里面到底是怎样的,来看一下我个人的理解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