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刘备求贤如渴,他三过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刘备,茅庐,出师表三国刘备求贤如渴,他三过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国刘备求贤如渴,他三过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应该在历史这是真是的事,理由如下。
证据一:在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前出师表)中直接的证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尤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话从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里,直接说给刘禅的,应该是很可靠的话了。当然是否是三次上门邀请呢,不得而知,三可以指三次,代表次数较多,是虚指,也能说的通。但至少说明,刘备求贤若渴是真实的。
证据二:抗日战争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一次在毛主席窑洞聊天,黄炎培说,他观察历史上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已经找出了一条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的办法,就是民主。这次著名的对话,在中共党史上被称为“窑洞对”,这个命名就是相对于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的“隆中对”来说的。
从以上两点直接和间接证据来分析,三顾茅庐是真实的历史。各位读友,您有啥证据呢,《三国志》里怎么说,我还没读过呢,谁能提供一下,在此先谢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感觉三顾茅庐是真的,但并不是像咱们所说的所学的那样去征辟诸葛亮,刚开始就重用他。而是诸葛亮以一种“朋友”的身份来帮助刘备。
原因
1、看过《三国志》诸葛亮传,你就就会发现三顾茅庐过程的记载十分蹊跷。在刘备【凡三往,乃见】诸葛亮询问【当世之事】,而诸葛亮以【隆中对】回答完毕后,刘备就仅仅就说一个【善】字就没下文了,什么表示都没有,随后直接就是刘备和诸葛亮【情好日密】(4)了。压根就无法明确诸葛亮是否答应刘备邀请而出仕。
刘备在三顾茅庐后,对诸葛亮并没做什么具体安排,诸葛亮也没具体答应什么,仅是双方【情好日密】,诸葛亮只是刘备的宾客。在赤壁之战出使东吴时,还曾被张昭挖墙脚。这说明在客观上,宾客身份对诸葛亮需要忠诚刘备来说,并没有强制约束力,随时可以想出仕刘表或者孙权。而诸葛亮以宾客身份为刘备而担忧荆州,也并非难以理解。
如果刘备的三顾茅庐是亲自上门征辟诸葛亮,在两汉魏晋时期,那起码要做到各种礼节。如事先把征辟的礼物准备好,还有要担任的何种官职也需安排好,结果什么都没有。“【三顾】行动就以刘备的称【善】一字而告终了。这可能说明刘备三顾茅庐只是拜访诸葛亮而已,或者说【三顾】之后,诸葛亮并非以刘备属下官吏的身份为刘备效力。直到刘备【遂收江南】以后,才有第一个正式记载的官职【军师中郎将】。
2、三顾茅庐时刘备年近四十五,早已经是一个天下枭雄,天下谁人不认识刘备,投靠刘备的英雄数不胜数。而诸葛亮二十六岁,一个从未有过任何亮眼表现的年轻人。凭什么刘备会因为别人几句话就三次征辟他。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在《隆中对》中详细写了诸葛亮有两个偶像,他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可见他心中对这样两位英雄的崇拜之情。而管仲和乐毅屎名将和明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诸葛亮有这样的志向,肯定不会长久的呆在一个茅庐之中,他心中一直有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梦。而要实现他的这个梦,必要要依靠一个人,细数天下英雄 ,能让诸葛亮完成自己这个梦的只有刘备。所以,刘备和诸葛亮就是彼此需要吧,一个需要千里马,一个需要伯乐。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喜欢的点个关注哦,不喜勿喷,欢迎大家点赞、交流评论,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然三顾茅庐的可信度非常高,但是具体情况还是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首先就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陈寿在作诸葛亮传时还算是客观公正的,这就使得他笔下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可信度非常高。
其次,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也有提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这片流芳百世的文章中,诸葛亮明明白白的提到过刘备三顾茅庐,并向他咨询发展大计,诸葛亮深受感动,答应刘备下三辅佐。由于《出师表》是写给刘禅的,有可能会夸大以显示刘备礼贤下士,但绝不会作假。
然而,与《三国志》同时代的《魏略》和《九州春秋》中另有记载,按照这两本书的说法,诸葛亮在曹操下荆州之前,主动“北行见备”。有学者以为,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是有远大政治理想和报复的青年,毛遂自荐的可能性非常大。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给出了另外一个不偏不倚的观点:
诸葛亮先去找刘备,刘备也接受了他的建议,但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诸葛亮就回去了。等到刘备意识到诸葛亮的价值时,只好亲自出马,三顾茅庐,重新把诸葛亮请了出来。此说看似兼容并包,两全其美,但确如易先生自己所说“太大胆了一点儿”,以至于有些突兀,难以令人信服。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