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文的激情?
诗文,激情,触觉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文的激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正美好的诗劳动生产之中捕获,并非是苦思冥想能找到,诗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最高界境是诗一般生活,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诗,只是人们生活压力加大,把自己固封了起来罢了,下面谈对诗的激情。
一:观查事物,了解事物,掌握事物的特征,要对事有感情,例如,草:对换角度,假若你是一棵草,你有什么感想?
二:仁爱,对任何事物从仁爱出伐,留意生活中的一点滴,你的心豁然开朗,例如,今天有太阳,孩子在阳光读书,你有什么联想?《红日当空,阳光普照,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三,感叹,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叹,有了感叹就有素材,就有灵感,例如教师,你对教师有什么后感叹,《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滴滴汗水花上浇,喜看来年满园春》
四,转移话题,忽得灵感,这在我们写作中最常遇到的。
五,诗应已切合生活实际,反之枯燥无味,且看网上的诗不少,就是没有几首切合实际的,令人作呕,没有诗心,更没有意境。
六,亲临其境,栩栩如生,诗的最高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体会是,热爱生活,珍视当下,放开心怀,善待万物,大事入心,小事疏心,这样就会让感觉灵敏一些,写出自以为好的诗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敏锐四觉,表现生活
诗文创作首先依赖于我们生活、思想、情感和艺术方面的敏锐触觉,没有这种敏锐的触觉,就无法找到诗文创作的激活点(姑且可以称作“激情”)。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敏锐的触觉呢?
首先,我们得有敏锐的“生活触觉”。
要有敏锐的“生活触觉”,就得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了这颗宝贵的“赤子之心”,我们才能热爱生活,陶醉其中,进而仔细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为逐渐养成敏锐的艺术触觉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没有这颗宝贵的“赤子之心”,我们就会丧失热爱生活的动力和激情,从而丧失捕捉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的能力,最终将丧失我们渴望获得的“敏锐的触觉”。
有人可能要问“赤子之心”究竟是什么?其实说白了,“赤子之心”就是“童心”。古今中外,凡优秀的作家都有一颗保持终生的“童心”,不为世俗蒙蔽双眼,不为名利惑乱方向。正因为有了“童心”,作家们才能像儿童一样观察和审视生活,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感、陌生感和美感。明代文学理论家李贽曾经提出“童心说”,欲深入理解“童心”的读者,可以找来读读。
保持一颗可贵的“童心”,我们才能投身火热的生活,热爱生活,醉心生活,并逐渐养成观察生活、欣赏生活、审视生活、反思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赤子之心”就会越来越灵敏,生出许许多多敏锐的生活触觉,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们进行诗文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赤子之心”诚可贵,保持习惯触觉锐,观察欣赏不停歇,素材库里米粮堆!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没有敏锐的生活触觉,诗文创作就无米下锅。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诗文创作的激情,我们就要不断敏锐自己的“生活触觉”,这是第一,是基础,是诗文创作的起步。
其二,我们得有敏锐的“思想触觉”。
我们都知道,生活杂乱无章,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体育、教育等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彼此牵连。那么光有一颗“童心”显然不够,我们的生活触觉要敏锐起来,还有赖于我们丰富而深刻思想。“童心”近乎先天而来,而思想则靠后天努力。我们要不断学习,吸收古今中外最有营养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下功夫去学习的!)。为什么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使人聪慧的学问,而一切学问的最终归宿,都指向哲学。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高度概括。只有我们不断丰富、深刻我们的思想,我们才能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正确认识,才能站在人类思想的制高点上重新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生。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思想含量的作品,究竟是没有质量的,最终只能沦为文字垃圾。相反,那些思想含量高的作品,往往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最终成为经典,成为人类经久不衰的普遍的精神食粮。莫言说,他愿用自己的10部长篇小说换得鲁迅先生的1篇短篇小说《阿Q正传》。这是由衷之言,是真正的谦虚,是意识到思想力量后的诚挚态度。
只有思想进入哲学境界,我们的“思想触觉”才会敏锐,也会促使我们的“生活触觉”真正敏锐(而非近乎天然的童心所能达到的敏锐),并且彼此促进,互相涵养,共同提高。敏锐我们的“思想触觉”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此这般的哲言妙语就会在我们的笔下呈现!
其三,我们得有敏锐的“情感触觉”。
我们都有关于文学艺术的基本认识,那就是,动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震撼人心的思想情感浇注而成的。充盈于作品当中的那种悲天悯人、撼人心魄的思想情感,是使作品获得长久艺术生命的根本。因此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艺术。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挚爱或憎恶的一种态度。情感的浓淡决定着我们对于事物认知的深浅,执着并挚爱于某一事物,就必然催生我们对于该事物的认识向纵深发展,于是乎愈爱愈深,愈知愈进,相辅相成;反之亦必如此,因此上“思想”与“情感”往往连说。表现在自然科学上,往往成为各种各样的科学家,如蒸汽之于瓦特、苹果之于牛顿、相对之于爱茵斯坦等;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往往成为灿若群星的文学家、艺术家,如戏剧之于莎翁、小说之于托翁、杂文之于鲁迅、虾画之于白石等。平常之人,不爱不恨,或爱恨失之于理,遂于科学、文艺失之交臂,但仍可感知欣赏,然终不能深。
上一篇:哈登曾是历史最佳第六人,下赛季他会重回第六人的位置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