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鸿章刘铭传都不愿西征陕甘,左宗棠为何毅然前往?
左宗棠,新疆,避难就易李鸿章刘铭传都不愿西征陕甘,左宗棠为何毅然前往?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鸿章刘铭传都不愿西征陕甘,左宗棠为何毅然前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因不说,结果就是一个是民族英雄,一个吗,呵呵。现在还在有人为某人翻案。唉~幸亏没听那玩意儿的话,要不然新疆都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拱卫新疆就是拱卫京畿,左公一偏塞防论,震烁古今!所以欣然提兵前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左宗棠和李鸿章有着本质的不同,左宗棠善于带兵打仗、沙场点将,李鸿章的长处是管理经营外交。
所以李鸿章在征战上从无建树,不用说他不想去也不敢去,去了估计也白搭。徒增败绩而已,于国无益。
按理说,用人之所长,左宗棠去西北再合适不过了,倘若左公不去,就不会对西北的战略形势有深刻的认识,那么后来也就不会力排众议进入新疆平叛,那新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还在不在我们手里,就成了未知数。
其实西北艰苦,车马劳顿,不仅李鸿章、刘铭传不想去,左宗棠也早就厌倦了连年征战。1863年,左宗棠还在浙江巡抚任上,就表示在家书中表示,等东南肃清后,当作归计。1866年,左宗棠又表示“颇厌兵事,故急思脱身……”。只是,出于报效国家的使命感,左宗棠不得不一次次接受朝廷的任务,继续奔赴在前线。
西北的军务原本错综复杂,光是一个粮饷问题,就足以让人头疼,所以谁都不想去。
曾国藩坐镇两江,无法抽身;李鸿章早已摆明态度,打死不去;李鸿章淮军大将刘铭传,在朝廷的严令下勉强来到陕甘,又因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也谎称头伤后遗症复发,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从此不去陕甘。毕竟陕甘之地,荒凉贫瘠、气候恶劣,既无油水,又无风景。
左宗棠原本也可以像李鸿章、刘铭传那样随便找一个理由拒绝前往。但是,他经过反复思前想后,毅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为朝廷分忧。一如左宗棠在家书中所言:
“吾移督关陇,有代为忧者,有快心者,有料其必了此事者,有怪其迟久无功者,吾概不以介意。天下事总要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圻,岂可避难就易哉!”
“天下事总要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岂可避难就易哉”,这就是气度胸怀与格局,同样都是封疆大吏,左宗棠却能够顾全国家大局。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对于左宗棠的襟怀磊落。勇于担当,曾国藩还是特别钦佩的,常对人说:“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
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左宗棠不去陕甘,那么他自己做不到,恐怕胡林翼也做不到。
曾国藩毕竟号称三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圣人,还是有觉悟的。他给予了左宗棠极大的支持和慷慨的帮助,不但不遗余力地为其筹饷,还把他的湘军老底子大将刘云山以及湘军中能征善战的老兵,一概调给左宗棠。曾国潘老夫子能够做到这个样子,也算是有天下意识,为家国计,不谋一私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到左宗棠,我对他的最大评价就是英勇,他一生征战四方,为清朝平定各地的叛乱。在近代史中,有一场著名的陕甘回乱,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无暇顾及地方,这就给地方起义营造了机会,1866年,张宗禹等人率领捻军进入陕西,与当地的回民起义军联合,这便是历史上的陕甘回乱。
清政府为了镇压造反,便安排着大臣去镇压,可是当时李鸿章已经声明不会去,他的手下刘铭传也借着身体抱恙委婉拒绝,在此情况下,清朝无法派大臣前去镇压。而左宗棠看到这样的情况,就说:“吾移督关陇,有代为忧者,有快心者,有料其必了此事者,有怪其迟久无功者,吾概不以介意。天下事总要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圻,岂可避难就易哉!”从这段话中,可见左宗棠是忧国忧民的人,他甘愿为了国家利益献出自己。正是左宗棠内心对于国家事业的在乎,也想借此建功立业,他便请求前往陕甘,为了未尽的事业奋斗。
左宗棠到了陕西以后,便制定平定政策,即“先捻后回,先秦后陇”。捻军在黄河以西,陕西地区的称为“西捻”,在黄河以东,直隶地区的称为“东捻”。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合剿之下,1868年6月,东西捻军被左、李二人全歼。后左宗棠前往甘肃,镇压回民叛乱,左宗棠对于回民采取铁血镇压政策,即一个不留。在左宗棠长期的努力下,持续十几年的回民之乱得以解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左宗棠,林则徐学生,手握林公经略西北之心得要诀,更有担当,更有自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