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陪伴你时间最久的一本书是什么?
托尔斯泰,先生,的人陪伴你时间最久的一本书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高尔基先生曾写信请先生表示对于新的俄国的友谊。那时新俄正步步受阻碍;信就迟到了。但她到之前,先生就以热烈地向俄国致敬意,——发表了正是高尔基先生期待着的宣言了(1916)!所以先生早已是新俄的最可亲近的朋友,而先生对他不能事事同意的一些话实是益友的诤言!
先生的多方面的天才全发展到了顶点!先生是最纯洁者!⋯⋯我们太敬太爱先生了!
但是,倘使先生奔赴着的是历史的前程的反对方面,则先生越纯洁,越抛开了自己所最心爱的音乐史的研究而每天只睡四五小时地将全发展到了顶点的多方面的天才为最了人生的天职去征战呢,先生就越是社会改造的障碍了!而事实上,先生是始终在和历史一路向前,先生是不停地在转变,越老越年青了!
迎接——
彻底的和平主义的战士,
新的社会的益友,
“雪底下的火山”,——
罗曼·罗兰!
(先生会暗示,一个痛苦的决不定回国后寄托生命的方向的中国青年,“新的中国,将从血中产出,⋯⋯”故这里,我们最后就听罗曼·罗兰回归瑞士的第三夜正是中国等待他寄赠诤言的第一天!)
1, 七,一九三三。中国。
注:《雪底下的火山》散文,署名:李又燃,《涛声》(曹聚仁主编)1933年7月15日第2卷第27期。
伟大的安慰者
——纪念罗曼·罗兰先生
李又然
一 与托尔斯泰的关系
先生在小小的时候,就把自己像一束花,投给莎士比亚——诗,尤其是音乐。当别的孩子还在作喧嚣的游戏,先生已经领悟到从钢琴的音调,建立起感觉的无限的世界。
晚年的托尔斯泰,说艺术是“广大的败德之门”,莎士比亚是第四流诗人和抄袭家,音乐是叫人忽视义务的享乐,乐圣贝多芬呢?肉欲主义者。
假如平常人发这种议论,听见的又是同样的人,那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可是这是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向全世界发的议论,而听见的人之中又有青年罗曼·罗兰,事情就显得深刻而又严重。
“这个人(托翁)的至善、真实和绝对的爽直,在此道德混乱的流行状态中”,先生告诉我们,“是我的正确的指导者。可是我从儿时起就酷爱艺术,尤其是音乐,可说是我的每天的食物⋯⋯”
这样,将有一天被崇拜为“世界良心”的这位在当时还只22岁的青年,痛苦起来。
怎样好呢?这样大的艺术家晚年偏偏攻击艺术,艺术或托尔斯泰,两个里头能有一个不真实?怎样在托尔斯泰与贝多芬之间取得和谐?疏远一个?二人都无上崇高。站在他们的中间么?两边一样近了,一样远了。放弃要以诗——尤其是音乐去安慰人的使命么?音乐又是“比一切智慧和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亲爱的音乐”是“时代的歌和历史的花”(罗曼·罗兰)。
这样的内心悲剧唯有最高贵的人才有。和这样的个人痛苦成正比例的乃是万人的幸福。狂热的要向最有利于人类的事业献身去,可是究竟怎样行动起来才最有价值?怎样好呢?彷徨着,困惑着,内心冲突着。献身精神火一样烧,事业前途渺茫。怎样好呢?怎样好呢?
最后,先生写信给托尔斯泰诉说苦恼,托尔斯泰写回信安慰。——这事情发生得那样平静,以致有人会惊奇,以为我们夸张了,当我们说:这事情是耸立在我们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块壮丽的纪念碑。碑上刻着:
/
把良心的危机看作是神圣的
把帮助的给予看作是
艺术家的道德的第一个义务
/
前进的人们,请读了这碑文再走吧。
“亲爱的兄弟,我收到你的第一封信了。它打动我的心。我是含泪读它的。”耶司耶那·波丽亚那圣地1887年10月4日有名的回信,这样开始。
“我收到你的第一封信了”,这实在是说:“我盼望你再来信,第二封,第三封,第四、五、六⋯⋯封!让我们永远通信吧,亲爱的兄弟啊!”——好像立刻推开工作,奔出来迎接热情而羞涩的年青的生客,猜到他担心自己的拜访会带给主人以烦扰,就喊着说:“欢迎啊!最亲切的款待属于你!”
这个一切都往高处看的青年,意外收到回信已经是太感动,一生都要报谢的了,而这回信,又是长到三十八页之多的很厚很重的一大包,托尔斯泰亲笔写来,那该花他老人多少时间和精力?看呀!世界文豪专为一个无名小卒用全力写一篇完整的论文!
他思索。他起稿。他修改。他做大工作。他用清清秀秀的斜体字亲笔誊清。他亲手封起。他赶紧寄出还怕迟到。他含泪读来信,他写回信的时候还在被打动。他用法文写,文法上有一点错误——从这错误,人应该看见:他比用俄文写更辛苦。全世界这时候没有别的了,在他;他一心只想使他那远方不相识的无助的兄弟不再苦恼。他感到是他自己为要提醒人们不可沉溺于艺术的享乐中,因此而发偏激的议论,迁怒于莎士比亚和贝多芬,才使这个认真的法国青年痛苦起来;他不安,他同情,他对艺术的态度就又温和了吧?——当这封信一结束,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罗曼·罗兰写信,托尔斯泰读信,托尔斯泰写回信,罗曼·罗兰读回信,以及后来,罗曼·罗兰读无数求助者的来信,并且一定答复、鼓励、帮助、安慰他们,——这一对先生和学生的灵魂深处呀,我们怎么说好呢?人类的语言文字一到这里,怕是唯有让位给沉默的感动了。我们只能有几分智慧就了解几分,就像全世界开遍花,我们只能看见视线所能及的。
啊!海面上的波涛已经如此雄壮,海底下的景象呢?海洋学家也还只有初步知识。我们怎样看得透——那在比海更大的心胸中起伏奔腾的一切大情感、大思想呢?
伟大的俄罗斯老人无比的仁慈、恳切,详细说明他怎样看艺术。他说:“真的科学及真的艺术的产物,是牺牲的产物,而不是物质利益的产物。”他说:“把人们结合起来的才有价值;为信心而牺牲的艺术家才是可贵的艺术家。真理的呼声的先决条件绝不是爱艺术,却是爱人类。只有充满此种爱的人,才能希望他们永远作为艺术家去做一切值得做的事情。”
这种艺术观,我们接受它要像吃葡萄一样:摘掉葡萄叶梗,皮和核都吐出;我们吸收滋养料。人用树造屋,原始人也用石斧斩掉树枝桠。“用什么材料?”是重要的;可是更重要的,是“怎样用材料?为谁而用?又谁用它?”小学生比中学生多削坏几枝铅笔;而在熟练工人手里,废料少极,——废料由原料变成,可以再变成原料!
开在悬崖上的花,整个大自然的威力——大雷、大雨、狂风、闪电⋯⋯都袭击它,它却远比插在花瓶中的花更鲜艳,生命更长;因为它的根不是在水里,它的根是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我们的泥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让我们先站稳根本立场,而后大胆吸取各种美好思想的精华。强大的探险队,满载珍异的宝物胜利归来,再度出发探险。
真理的“先决条件绝不是爱艺术”,否认艺术至上,是珍贵的指导。“爱人类”么?那却是抽象的人类爱了,早已衰老又危险。——若被有意要模糊阶级意识的人所利用,更是健壮又阴险。
上一篇:现在打工是不是领导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有任何意见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