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有些父母认为上海跳桥孩子应该从小打到大,培养所谓的逆商?
孩子,父母,自己的如何看待有些父母认为上海跳桥孩子应该从小打到大,培养所谓的逆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看待有些父母认为上海跳桥孩子应该从小打到大,培养所谓的逆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赞成从小打到大,现在大人的压力大孩子的压力也大,竞争力很强,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很多父母不能静下心来陪孩长大,特别是7岁以前,如果不能给到孩子安全感和暖色的童年,孩子的处境是无助的,特别是母爱!
很多时候父母会一个劲的要求孩子,这不对,那不好,让孩子很恐慌和无助不知道到底是对还是错,往往会失去判断的能力!
如果长期打压孩子,会让孩子心灵扭曲,孩子的世界也会充满暴力。
父母如果能陪伴孩子经历挫折和困难,让孩子慢慢长大,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具备受挫的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百依百顺、百般娇宠到动辄老拳伺候、“从小打到大”,这是不是从一个极端直接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下,青少年普遍“逆商”低,抗挫折能力差,属于多种因素造成的。现在病笃乱投医,指望照搬中国古代的“棍棒教育”来救急,依笔者愚见,如果这味“苦药”不以“爱”为辅佐,极有可能导致一病未愈又添了新的症候。
当然,世界上很少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能不能很好地表达爱,能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做得很好。
父母也需要长大,也需要在不断自省和学习中成长。
在别的回答里,笔者曾建议家长不能对子女太过太娇惯。并举例说农村的孩子极少遇挫轻生的例子,猜测可能与他们对子女多近乎“放养”有关。这个所谓“放养”就是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当然也不惯着他们,该打就打不含糊。
但是这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即这样被“教育”出来的孩子虽然可能“逆商”颇高,但几乎是必然对待父母感情淡漠。以笔者的观察的情况看,这种背景长大的孩子一旦结婚生子,往往另立门户与父母分住。等父母年老之后,能否甘心赡养和尽孝都是个问题。
这大概就属于表达出了问题。
这种教育方式好吗?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个样子吗?
有一册名叫《毒蛇在握》的法国小说,带有作者自传的性质。由于母爱缺失,主人抱怨和痛恨母亲,甚至把她比作毒蛇,一辈子都走不出阴影。
《红楼梦》中政老爹肯定是爱宝玉的,他的训斥包括痛打也是为了宝玉走正道,但宝玉对他这位严肃的老爸有很深的感情吗?
家庭教育,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信任、宽容、平等、尊重和理解,既不能无底线娇纵,也不宜总是当头棒喝。
“从小打到大”的教育不是纠偏的良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车上下来,然后走到桥上,然后跳下去,这一连贯的动作代表着孩子已经彻底对生活失去了任何信心,更多的原因是来源于家庭的压力和与父母沟通的不通畅造成的。
从这个事件中,很多人提出了类似于智商和情商的另外的一个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逆商,我所理解的逆商,实际上就是在逆境中能够生存的一种能力。可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在逆境中生存,它不含家庭的不利因素,因为家庭是每一个人最后的港湾,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任何承认和帮助的话,他根本就不可以算为逆境,而只能算为一种精神折磨。
所以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是非常的高,结果子女在表达自己诉求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尊重是第1个问题,很多父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感受,从来没有尊重过个体的需求,在这个问题出现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家庭教育也是需要尊重,也需要个性和独立的。
事情已经发生了,每个人都应当从中吸取一些教训,不仅仅是家庭教育中的主题,父母和子女,也包含我们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老师和学生。
所以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的关键还是来源于尊重,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主动权,当我们在丧失家庭的幸福的时候,我们觉得真对于学习成绩来讲,针对于一些的要求来说,有家庭,有孩子,家庭温馨幸福,比什么都更重要。
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
上一篇:如何在电影里打破第四面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