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孙权,刘备,荆州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东吴的实力明明不比蜀汉差,为何孙权在三国之中最后称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赤壁之战前,孙权的实力确实比刘备强大的多,所以有孙刘联合抗曹的历史性合作。打败了曹操,孙刘两家都得到了很实惠的胜利果实。孙权的江东得以保全,又得到了荆州部分地区。刘备更是借荆州(南郡)之势,很快攻入荆州南部三郡。这三个地方可是荆州的粮仓。
本来东吴周瑜要进取益州,却英年病逝。而刘备趁势很快几年之内就夺取蜀地。后又取得汉中。
公元前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位称帝建立魏国,公元前221年,刘备称帝,称蜀国。这时孙权的实力已经不如蜀国的刘备了。
孙权才是三国时期的奸雄,他一面一直听命于曹操为首的汉室。他的官职都是以曹操为首的汉室封的。到了公元前222年,才被曹丕封为“吴王”。一面又与刘备实行休好,联合对付曹操。后来,孙权接机会偷袭了荆州,把关羽的头送给了曹操,又建议曹操称帝。又在公元221年,命陆逊打败了刘备于夷陵,却马上派人到白帝城与刘备和好。
孙权不称帝,他是一直居安思危,担心曹操和曹丕攻打,刘备不与自己联合。又担心刘备攻击他,曹操不帮他的忙。所以孙权在不称帝的情况下,得到了很多实惠,也得到了内部的稳定。直道公元前229年,孙权才在武昌登基称帝,后迁都南京。孙权是在三国时期,割据势力在位最长的人。曹操很早就说“有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才能多厉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孙策孙坚孙权,两代三人霸占江东多年,为何逐鹿天下,却是继曹丕、刘备之后最后一个称帝的呢?
首先孙权和曹丕刘备不一样,东吴的政府在合法性上是存在问题的。别管曹丕是不是篡位,明面上是刘协让位给他的,是继承的正统。而刘备那就更清楚了,人家是中山靖王之后,蜀汉就是打着继承正统的旗号建立起来的。有两个正统在,而且那个时候的人也比较看重这个,反观孙权名不正言不顺,称王称帝就坐实了自己的狼子野心。所以孙权这个皇帝当得还是比较别扭的,也是他那么晚称帝的一个原因。
其次问题提到东吴的实力不比蜀汉差这是不完全正确,准确的说蜀汉鼎盛时期的实力还是比吴国要强的。公元219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撤出荆州中心地带,而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郡城。而后入川清扫了刘璋的益州,短短几年,刘备从一个让人追着打的小老鼠,变成了人见人怕大老虎。汉中之战又逼退了曹操,握住了桥头堡,这个时期的蜀汉已经起势,加上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操几乎成为了第二个袁绍。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偷袭荆州之后,刘备敢和孙权在夷陵打这一仗,刘备还是有些底气的,所以谈到称帝,孙权没有底气。
因为夷陵之战,孙权在知道蜀吴之战不可避免的时候也是急得原地打转,他哪里知道陆逊能在损失极少兵力的情况下击退刘备。刘备那是你死我干活的架势,万一输了孙家两代的基业就毁于一旦,倘若惨胜,那就是给曹操吞并自己的机会。所以孙权不但没有称帝,还向曹魏称臣,目的就是从中斡旋,尽可能地把握机会,将自己能受到的损失最小化。我都是你的臣子了,我都跪在你面前了,你看我所守护的领土挨打了,你就算不帮我,也不能偷袭我吧。别说,这一手对刚刚登基的曹丕还挺管用,当皇上的最放不下的就是面子,不打笑脸人嘛。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江东内部阻力太大,江东有名望的大族都以汉为正统。即使知道了曹丕是篡汉,宁可肯定刘协让位,也不相信孙权称帝可以守护他们的利益。最初孙家父子来江东可不是那么顺利的,那都是带着兵马一点一点把人打服的。像刘繇、王朗这些东汉官吏倒台后,强势的孙家只手遮天,江东大族这才口服心不服的拥戴孙氏。孙策死后,孙权年纪小小就上位主持大局,为了稳定局势,放出了更多的权力给这些江东大族,此为缓兵之计,孙权需要时间培养自己的核心政治集团。
但是恰恰也是这个原因,江东大族渗透到东吴的骨头里,就好比陆逊,当年孙策为了打压不听话的大家族,陆家就被清洗过一次,可是孙权倘若不用陆逊,没准夷陵之战都撑不过去。
这些因素也成为孙权称帝道路上的阻力,对此要不同化,要不打断重接。在当时那个时期重新洗牌是不可能的,必然会引起激烈的内部反抗,以及人才的断层,外有国贼虎视眈眈,此时内乱怕是还没等再站起来就死得透透的了。
所以孙权迟迟不称帝还是有原因的,出于对政权合法性、实力对比、情势所迫、内部国情等种种条件的考虑。最终孙权称帝的时间为公元229年,比曹丕和刘备都晚了好几年,不过孙权252年才死,也当了23年皇帝了。而曹丕在位6年,刘备才3年,这么一看孙权也算是后来者居上。
总之,孙权之所以迟迟不称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当然等最后三国疆域已定,孙权还是称了帝,此时,已经没有多大阻力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229年夏四月,孙权终于在武昌南郊称“大吴皇帝”,改年号为“黄龙”。所谓“三国时代”,严格来说从此才算正式开始(此前孙权只称“吴王”,还是曹丕封的)。
其实,孙权何尝不想早日称帝?虽说早年孙策以逆臣袁术部曲身份,逐汉官而居江东,本来没有堂堂正正的名分。但时过境迁,就当时的江东形势而言,孙权面南背北早已万事俱备。
早在公元223年的夏天,江东群臣就上表请求孙权“即帝位”了。在这些人中的领衔者就包括大将军陆逊。这实际上就是陆逊代表江东大族尊奉孙权为“正统”,相较于陆康之世吴郡陆氏对孙氏的态度真有云泥之别。
只不过孙权一不像魏文帝曹丕有从汉献帝那里“禅位”的合法性,二不如蜀汉昭烈帝刘备有“中山靖王之后”的汉室血流,故而踌躇再三不敢称帝。
上一篇:开在农村里的小工厂,让农民边照顾家人边赚钱,大家觉得怎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