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加入今日头条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收获?今日头条值得信赖吗?
头条,自己的,我的你加入今日头条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收获?今日头条值得信赖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对我个人“加入头条”的定义是:从我开始写尚可网开始。(之前作为读者不算)
我加入头条目的很简单:我是一个喜欢深度思考,并且愿意把思考的结论分享出来的人,但是朋友圈的氛围让我无法做到这一点,几番选择之后,我觉得头条的尚可网非常适合我。
主要有这么几个理由:
1、尚可网的氛围,允许我针对问题做深度思考进而成文,并且头条的用户量也可以让我的答案找到愿意阅读的人。
我举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之前再看尚可网的回答建议的时候,似乎有一条:内容不要太长,几百字到一千字,最好配图——我相信这是一个基于后台数据的经验建议,不过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希望对相关内容描述的尽可能准确,所以一不小心就是四五千字。
比如最近一次,我回答了这么个问题《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实话实讲这个问题我一共写了6个小时(包括对一些存疑的地方进行核对),整个答案一共近两万字(18792字)。
按理说这么长的文章不会有多少阅读量,可是最后的数据是50多万阅读量,这个阅读量,在我过去回答的问题里,已经算前几名了。
并且,从答案的评论来看,有不少人,真的是认真读完了的。
这件事情给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在头条,我没有必要谄媚谁,也没有必要担心发了什么东西之后让某些人不快(而不敢说话),更不必受限于当前建议的规则,我可以遵循我内心的那一套负责任的闭环逻辑,写出对得起自己的答案。
2、和朋友圈相比,头条用户的反馈更真实。
我曾经在我的小说《众神聊斋》里,把因为朋友圈的念力而成的神的特点总结为三个字:假善美。
开始的时候我没意识到,但是在前几年我忽然发现,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发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希望他人认为的自己”,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人设。而且由于大家都很熟,所以礼节性的点赞和评论会多一些(当然这不是全部)。
这也可以理解,朋友圈以图为主,谁发自己的图,希望用原始图片呢?我曾经真的看到某次旅行时,一个女生拍完景色之后,花了三个小时在所拍的照片里面找图,修图,选图,最后发出一个精致的朋友圈。
但是在头条上回答问题,我不知道我的读者是谁,我的读者也不知道我是谁,我们之间交流的主要桥梁,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有我的看法,读者因为对这个问题有兴趣而也看到我的看法。
所以这里面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当然,也不乏有杠精。
问题是,这才是最真实的世界。
最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非常苦恼自己用心写的东西,有些人连看都不看直接说不对,不好,甚至“狂妄自大”——实际上,为一个问题提出有理有据的新的观点,比延续旧观点的写作成本要高很多。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不敢点开头条,因为一点开就会有消息通知,我就可以看到大家的评论,而我又担心会有不认同的评论——后来我干脆停了一段时间,不再在头条上回答问题了。
但是后来我想通了,这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绝对的赞同,这本身就是客观事实,头条只不过是通过内容这个桥梁,把这个客观事实拉近到我眼前了而已,我能做的,就是不断的为自己的答案负责,以及对评论的客观分辨。
很明显这样的心态调整很有效,我逐渐的发现我的评论里就三种声音:1、非常认同;2、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不认同;3、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就是不认同(学名杠精)。
幸运的是,认同的读者的评价都不低,比如最近一个问题的评价如下:
能在看完一篇很长的文章,还写这么多字评价的读者,我认为是对我回答问题的态度的肯定——这就够了。我回答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有理,有据,并且有方法论,讲道理的答案。
至于有些人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认同,不认同就不认同吧,很正常。有时候遇到有意思的思考,互相交流一下,也不错。
3、尚可网的形式,让我在回答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在进步。
回答问题和写文章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最大的不同是:虽然回答问题和写文章都是以自己所知,所能掌握的知识体系在写东西,但是由于问题是别人提出的,所以往往这些问题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但是自己努努力可以学到的新内容。
比如在回答《如何解释爱因斯坦的那句“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时,为了行文需要,我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文(中英文对照)浏览了一遍,虽然看不懂,但是我知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论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百度百科里面的广义相对论描述,不是一个东西——这就是我的获得。
再比如回答《古人把月球叫做广寒宫,为什么古人知道月球很冷?》的时候,因为奇怪广寒宫这个名字怎么来的,一查才发现,这与历史人物“寒浞”有关——这也改变了我的认知。
在8年前,我刚进入移动互联网工作的时候,我的领导的领导,给我的领导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的领导每段时间给我一个课题,让我去研究——这是她培养人的方法——很不幸,我的领导和我一样懒,所以他也没有布置课题,我也没有自己给自己课题去研究(虽然我知道这样我会进步很快)
但是在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小课题”,我现在的原则是:尽量不“望文生义”,尽量不“想当然”,尽量不“情绪化”,而是尽可能让答案里每一个例子都能够找到出处,推演过程尽可能的合理。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会不会很累,不就是回答个问题么?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我是一个喜欢深度思考的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觉得累,相反觉得挺有意思的。
直到最近,我在和一些朋友沟通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看问题的角度和以前不一样了。似乎格局更加大,也更加完整有条理,这在以前,我需要思考一段时间,但是最近这段日子里,似乎是很快就有这样的效果。
仔细分辨之后,个人认为与在头条上回答问题关系不小:因为我为了答案尽可能的合理,所以在行文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全面,久而久之,大脑在这个部分可能形成了条件反射。
知道到现在为止,我认为这是好事。
至于收获么,没赚多少钱,但是有不少我喜欢的评论。我不是自媒体从业者,也没有费尽心思的考虑如何能写出100万+的答案或者文章。
至少到现在看来,这就够了。工作之余,将自己一段时间的认知,通过问题进行总结,与大家分享,并且从大家的评价中发现自己所想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儿吗?
最后一个问题:今日头条值得信赖吗?
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回答尚可网和知乎之间,我为什么选择了尚可网(也就是尚可网的优势)。
上一篇:现在的一些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