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游记》中被打死的是真悟空吗?
悟空,猕猴,如来《西游记》中被打死的是真悟空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来这么一说,众仙才知道,原来天下众生中还有这么一个叫六耳猕猴的。从如来的这一句话里与可以看出:如来的意思是说,六耳猕猴和孙悟空不同,孙悟空是灵明石猴,同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而六耳猕猴是“知前后,万物皆明”。这就厉害啦!竟然能知道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一切事。
同时这也露出一个很大的破绽。
既然六耳猕猴知道他将来会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他为什么还要和孙悟空到如来处辩明真假,那不是自寻死路吗?所以只有一种解释:如来早就把事情安排妥当了,在他的说明下,让众仙都以为六耳猕猴就是真悟空,而真正的悟空,却被当成了六耳猕猴被如来制服,然后被一棒打死。
而当六耳猕猴被打死之后,一向慈悲为怀的如来却没有一点怪罪孙悟空的意思,只是合并双手,道了句:“善哉,善哉!”要是以如来的本领,当“孙悟空”想要一棒子打死六耳猕猴的时候,如来只要出手相救,孙悟空是伤不到六耳猕猴的。可见,如来本意就是想让孙悟空死。
而“六耳猕猴”并无太大过错,只是打伤了唐僧,抢走包袱,要组建自己的取经队伍而已,并未威胁到唐僧的性命,一向慈悲的如来何必要让他死呢?想当年孙悟空大闹了龙宫,闹了地府,闹了天宫,如来都没处死他,怎么“六耳猕猴”这么一个小错误就必须要死呢?
这里面肯定有隐情。那只有一种解释,如来真正想处死的是孙悟空,而被一棒子打死的,却恰好是真正的孙悟空。
在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前,孙悟空并不完全都听唐僧的话,甚至有时候,还闹个小矛盾,导致唐僧只好念紧箍咒,典型的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可自从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后,孙悟空从此安安分分判若两人。所以不排除,孙悟空已被如来利用六耳猕猴一战中,无人知晓的除掉了。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真悟空。但活着的,也是真悟空。悟空就是唐僧的“心”。
孙猴子在西游记中有明确的称谓:心猿,而猴子的名字,也是“悟空”,是唐僧要参破的目标。
之所以出现真假猴王,是直接原因就是猴王因为打杀强盗被唐僧赶走。其实西游一开始,猴王就因为打杀强盗而和唐僧闹矛盾分开。第一次打杀的强盗有名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名字看似古怪,其实正指人的六根。猴王打杀了这六个强盗,其实就是唐僧斩断六根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唐僧痛苦,于是第一次跟猴王分道扬镳。后来“心猿归正”,猴王回来了,其实就是唐僧归心,之后更是在浮屠山神秘的乌巢禅师处得到“心经”,每有迷惑就念此心经。而《心经》也是整个西游记中出现的唯一佛教典籍,历史上的《心经》更是以陈玄奘的译本为尊,可见心经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整个西游记里多处暗示了这是一场“心”的修行,如猴王学艺的地方是“灵台”“方寸”山,“三星斜月”洞,灵台、方寸都是指的心,“三星斜月”正是心字的写法。这种暗示有很多,真假美猴王也不例外。
真假美猴王这一难位于整个西游记的中间位置。这一难之前,猴王桀骜不驯,这一难以后,猴王仿佛变了个猴,又乖巧又懂礼貌,以前管猪八戒叫呆子,这一难后管八戒叫“师弟”甚至“贤弟”,实在是转变太大,唐僧也不再念紧箍咒了,对猴王态度由惧怕变成高看一眼。
尽管如来佛对真假美猴王做了一番解释,但显然有很多问题。比如世外四猴里根本就不该有悟空,灵明石猴明明不在三界五行中,可故事一开始悟空就上了地府的花名册,显然与如来所说不符。所谓的六耳猕猴一说更是可疑,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在方寸山传授悟空技艺时,就告诉悟空“此间再无六耳”,怎么现在又出来个六耳?如意金箍棒本是圣人神器,怎么又出来个随心铁杆兵?(这根棒子名字不是我起的,原著里就管六耳的武器叫随心铁杆兵)
其实“六耳”,本意就是指的第三个人,多余的人,对于悟空《心猿》来说,就是多余的猴,对于整个故事来说,就是心中的杂念。正如乌巢禅师一开始传的叫《多心经》,给唐僧时,就改成了《心经》。如来是在告诉悟空:这个多出来的猴,已经被我看破,而悟空自己也早知道真相,只是戏要做足。
随后悟空就打杀了这个“六耳”,很奇怪,之前他们明明一直打的难分难解,现在就被秒杀了。因为这其实就是唐僧去除了心中杂念,勘破色相的过程,整个故事就是打机锋。
唐僧不能接受悟空打杀强盗,其实就是心中对佛法对人世的困惑纠结,执着于佛法的表面。后来心猿除掉了六耳,不再被表面所迷惑,便一心向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小时候看电视剧,觉得孙悟空是比神明更牛的存在,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慢慢长大了,发现齐天大圣也有他的逼不得已。
在《西游记》真假悟空单元里,出现了一个令人无法分辨,真假莫测的情况,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双方斗法,孙悟空会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六耳猕猴也都会,甚至连双方手里的金箍棒都是一摸一样的,天宫里的各路神仙,甚至观世音菩萨都无法分辨真假。
只有如来佛祖一语道破天机,“孙悟空是悟空,这六耳猕猴也是悟空”。这正是那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另外一个自己,跟现在的自己不同,也就是俗话说的“心魔”。悟空的心魔会出现,是他自由自在的心性使然,一路西天取经,路途遥远,前路艰险,难念出现思维思想上的分歧,日积月累的心魔就出现了。
而且这“心魔”不止是悟空一个人的,猪八戒也有,沙和尚也有,甚至看似一心向佛虔诚无比的唐三藏也有,之所以作者把孙悟空的“心魔”单独表现出来的,就是为了把故事的矛盾冲突推向一个极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