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创作怎样用好“枯笔"?
飞白,书法,笔法书法创作怎样用好“枯笔"?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南宋张即之《杜甫诗卷》时露飞白,行笔果断,干脆利落。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张即之书《杜甫诗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生宣纸书写,临帖也容易出枯笔,不用过多设计的。如果是半生半熟宣纸,只要行笔疾速也容易出飞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枯笔多出现在行书和草书里,枯笔多是在在书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也有根据枯笔出现的原理,来丰富作品的笔墨语言的。枯笔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墨水的多寡因素,有用笔迟急因素,有纸张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书写出枯笔线条。严格意义说,枯笔是病笔,渴笔是在书法作品正常的,梁同书在《頻罗庵论书》中说“燥笔即渴笔。画家双管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之语。渴笔实际上也是用墨之法。南宋人姜夔有了《续书谱》中谈到用墨之法:“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这可以说是最经典的理论和渴笔用墨原则。
枯笔不易多用,以自然而然为上品,所以最好不要刻意用枯墨。当然现代一些书法家也有用渴墨创作书法作品的,就具体方法来说,仍然是蘸一次墨(不过现代浓墨书写要少一些)一气呵成直至笔上墨枯无法书写,然后再蘸墨即可。
当然在作品中一味用渴墨,要注意将蘸墨的时机错开,就是不能在第二行和第一行中蘸墨落笔书写的字在平行同一位置,一气将笔中墨用尽之时的位置和第一行的位置并行,要尽可能错开,否则,作品就会呆板僵化,毫无灵动活泼之气。我们可以参考王铎书法的用墨的节奏来处理渴墨的运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墨干生枯,运笔迅疾生枯,笔中含墨少生枯。一切从自然书写中表现出来,才显得生动。有的人通篇用含墨少的笔锋写出,仿佛世间再也寻不到墨了,给人穷酸作态的感觉。这样,我认为不好。历史上的“飞白书”始终未传下来,恐怕也因有造作之嫌。墨多则润,墨尽则枯,枯中带润,润中有枯,一一任其自然才好。当然枯润变化,也需从经验出。须要在常期的书写中体验和积累。特别是在草书中,有经验的书家,蘸墨后一笔下去都会有浓中带枯。或书写中墨尽渐枯十分自然。有的频频蘸墨,为了写出枯笔,中间还要把笔中的墨挤出。这样写,其效果就差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枯笔主要用于行草书及隶书,篆体字及楷书宜慎用。有一位楷书大家认为,楷书绝对不允许出现枯笔,出现就是败笔无疑。这种说法有点武断,但的确有一定道理,纵观欧赵颜柳四大体,的确鲜有枯笔。好在楷书不求快,有的人甚至会一笔一舔墨。
在行草书创作中,一旦下笔,墨水自然会逐渐耗尽,枯笔不可避免就出现了。问题就在于自然出现的枯笔恰恰会营造出老辣,苍劲,悠远,古拙等独特的书法艺术效果,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神奇美妙之处。正因为如此,有的书法家会刻意停留在枯笔状态,继续推挤出来一个甚至好几个字来。
我的看法是墨尽就宜舔笔,如果一定要追求老辣遒劲的效果,只要笔锋没有完全散开,还可继续行笔,一旦发现笔锋全部散开,完成笔下最后一个字,必须舔墨,否则就会显得一团乱麻,而且会显得矫揉造作,失去率真,凡事都有个度,过尤则不及。
古代书法家在运用枯笔这方面都做的很好,很少见作品中大量使用。可以这么说,大量使用,甚至通篇使用枯笔,是今人的任性而为,看上去扎眼,摸上去扎手,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
回答就到这里,不妥之处,大家指正。
随文附上书法作品两幅,请大家不吝指教一二,永书我先行谢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关于枯笔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枯笔的外象为飞白,内象实际应该情续和运笔速度变化的体现。
就书体本性说枯笔篆书楷书基本不用,大篆隶书行书小草少用,大草用的稍多。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为了表现枯湿的对比效果,往往故意由湿写干再到枯。还要为了形成块面对比效果有意搞一段湿的,再搞一段枯的。这种做法实际己经是书法美术化的制做法了。
自然书写的状态下,笔毫中的墨用到稍现枯笔就该醮墨了。只有在书写者情绪或激昂或压抑需要渲泄或者为了保持一段文字内容的连贯性不使其断气,才偶现枯笔现象。
上一篇:斯柯达明锐汽车的优势在哪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