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华夏祖先在7000年前是怎样生活的?
遗址,河姆渡,文化层华夏祖先在7000年前是怎样生活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华夏祖先在7000年前是怎样生活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相信之前大火的国家宝藏大家都应该看过,里面有一项为贾湖遗址的骨笛,震惊中外。不错,相信你眼睛眼看到,贾湖遗址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遗址。
我们在贾湖遗址发现了众多不可思议的文化遗存,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生活在距今7000年以前的先民生活在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发达”的社会。
首先,贾湖遗址已经发现了原始的文字,这距离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产生还有几千年。我们在贾湖遗址的龟甲、石器、陶器上均发现有原始的文字。
其次,贾湖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占卜用的龟甲,内部还有小石子。相信大家可能也听说过这些龟甲在发掘的时候均以成为残片,而这些龟甲的拼合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及时间。但是,所有的时间都不是白费的,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从这些龟甲中我们能看到,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的生产生活可能多数都会与占卜挂钩。
当然,尤为重要的是在贾湖遗址发现了水稻的遗存。稻作农业起源一直以来的考古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距今7000年以前的贾湖遗址发现了稻作农业,可谓是重大发现。尤其贾湖遗址还处于河南地区,而非稻作农业起源的热门地点华南地区。足以显示贾湖先民生活在一个多么发达的社会。
上图为石镰,应为收割谷物的工具
当然,不得不提到贾湖遗址最为著名的骨笛。贾湖遗址共发现骨笛25件,包括五孔、六孔、七孔、八孔,最厉害的就是在国家宝藏上介绍的九孔骨笛。这些骨笛应为丹顶鹤的尺骨所制,并且在遗址中还发现有丹顶鹤的其他骨骼。
我们从上面发现的东西,大家脑袋里是不是已经认可了这个“发达的社会”,但是你们知道贾湖这个村落在那是有多少人口吗?我们通过对贾湖墓地出土人骨数量的统计,然后按照人类学的统计方法来推断那时候有多少人。
贾湖这个“发达”的村落,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村!这个时候,人口数量还并不是很多,大约60多个人。
第二阶段:发展!这个村经过了高度地发展,竟然达到了180多个人,是之前的三倍,放到现在,一个小村庄也就这么些人。可是,贾湖村可是7000年前的村落,尤其是当时的生育率和存活率都很低,死亡率又很高。由此可见,贾湖在当时可谓非常繁荣了。
第三阶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个村的村民觉得我们已经已经很繁华了,于是纷纷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外面的世界扩展领土了。这也就是贾湖村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就像现在的一些村庄一样,年轻人都在外面打拼,而剩下一些老人留守在村庄。这个时候大约有130多人留下了。
贾湖村经过了从距今9000年到7800年间这1200年的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创造了多项让我们震惊的发现,在距今7800年以后,贾湖遗址逐渐废弃,直至被埋藏了起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河姆渡遗址、仰韶文化都是距今7000年,并且恰好一南一北。我们大可以借此来看看先民们是如何生活的。我这里想说下河姆渡人的衣食住。
河姆渡遗址:东南沿海第一村
据说这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差不多相当于中央美院二年级学生的水准。
距今7000-5000年
河姆渡人身高在1.57-1.70米
人种较复杂,部分遗骸检测出蒙古人种的特征。外形上来看与广东、广西、东南亚的比较像。
脑容量和现代人接近。
河姆渡村依山傍水,南面是绵延的四明山,东、西、北面是浩瀚的琥珀沼泽。河姆渡时期离海岸也不远,不超过10公里。所以河姆渡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
河姆渡先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在遗址内出土了骨耜、墓杵、石墨盘、骨镰等农具,已经从刀耕火种进入了耜耕生产,但是还是要“靠天吃饭”。此外,河姆渡人也从事渔猎、采集等,前面提到河姆渡依山傍水,所以河姆渡人也能享受到诸多的野味,如鹿肉、熊肉等,并且有吸食这些动物骨髓的习惯。鱼、龟、鳖、蚌等水产自然不在话下。从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大量的动物骨骼就是最好的证明。
河姆渡人的狩猎工具有弓箭、骨箭头、木矛、弹丸、骨哨,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人显然已经具备相当的聪明才智,他们懂得利用骨哨来模仿动物叫声,以此引诱动物并进行猎杀。狩猎来的动物毛皮还可以做成衣服。
河姆渡人采集的食物有果子、酸枣、橡子、菱角、葫芦、薏仁等,当然还有各种野菜。
此外,河姆渡人已经懂得养殖。如狗、水牛、猪。除了发现的这些动物的骸骨,在某些陶器上也有猪的纹饰。
对于食物,有的生吃,有的火烤或是煮熟了吃。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炊煮器有陶釜、甑、灶、鼎等,其中陶釜是最主要的炊煮器。吃饭的时候他们会用骨匕来辅助进食。
住
河姆渡人的居宅是一种进深8米左右,面宽20多米的干栏式大长屋,以榫卯结构相接。从长屋的形制本身而言,它是氏族社会的典型建筑形式。长屋中间是公共走廊,也是煮炊之处,两边分隔成8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年轻夫妇单独住一室,儿童、少年和老人3人至4人合住一间,长屋内可容纳30人至40人。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席子,据此推测可能是铺在地上的。
并且,河姆渡人已经懂得了打水井,水井上还会搭棚子,以此防止杂物灰尘。
我是阿斗,喜欢历史,喜欢逛博物馆。欢迎父老乡亲捧场关注……
上一篇:女生适合什么专业?早点培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