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杏花都是白色,为何“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杏花,红杏出墙,白色杏花都是白色,为何“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杏花初绽时是粉红色的,隨着花期逐惭失色,直到似有若无,红粉退尽变白而殒谢,古文人雅士句中的红颜失色,说的就是杏花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纯红的花蕾,花全开已不诱人,花蕾艳红才妖媚。所以一枝红杏不是已全放开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说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作者南宋中期诗人叶绍翁,诗名是“游园不值\",全诗四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看花,进不了园,由期待到失望,后见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盎然春意,由失望而到意外惊喜,后两句渲染了浓郁春色,又揭示深刻哲理,唐诗抒情,宋诗寓理,这首诗十分形象,又富理趣。
与叶绍翁同时代而稍早于叶的陆游的诗\"马上作\"中,也有类似句子,\"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淡,一枝红杏出墙头。\"叶绍翁诗应是从此诗中脱胎而来。
但红杏出墙的意境可能是借唐人诗句而来,唐代诗人吳融的诗\"途中见杏花\"写道:\"一枝红艷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淺香寒蝶来游,更忆帝香万千树,澹烟笼日暗神叫。\"诗人漂泊在外,偶遇一枝杏花,触动满怀愁思,引起多方联想,有惜春之情,疏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园之思,吴融是温庭筠.李商隐诗风追随者,这首诗就属於淒冷.清疏一类风格,吴融还有一首\"杏花\"中有“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溫庭筠也有\"杏花\"一诗,诗中有\"杳杳绝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似乎都把杏花与墙关联起来,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不知最早是谁将杏花与墙联係起来。
但所有的这些关于杏花的诗,无疑还是叶绍翁的最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抛开品种差异,大部分的杏花花萼和花苞是红色的,初开时为淡红色,盛开以后为纯白色。古诗中描写杏花的作品很多,红、白兼有之,盖观赏时期不同而已。
另一方面而红色本身更热烈,富有生气,所谓“万紫千红总是春”,其实当然也包括白色的杏花、梨花、甚至槐花。红本身也包含花的意思,如唐·戴叔伦 《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结合本诗,“一枝白杏出墙来”自然也是合律的,但顿觉少了许多生机,与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相去甚远,含苞待放的杏花更有春意。
当然诗人此处多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有调侃之意。因为当时虽无“红杏出墙”的成语,但在许多作品中已经被富予了“风流轻浮”之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提的问题不严谨。梨花、李花、六月雪……是白花。桃花没有玫瑰的红,杏花没有桃花红,但杏花的基本调的的确确是红色啊,你怎么能说杏花都是白色呢?人家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本就没有错。
其次,命题不成立。“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名句,与杏花的颜色无关,而是跟这首诗是首好诗,流传广有关系。
是好诗是因为人家是舒真情,有意境。流传广是因为人家语句平朴易懂却不俗、上口好读不生腻。是名诗是因为是好诗。是好诗人家就会自带流量:天下传读、万世吟诵。
那为何此句是名句(即自古以来,相较于其他三个诗句,人们对这个诗句的“认识度”更高),而不是其他三句呢?不仅因为它的朗朗上口,还因为它还是全诗的点晴之笔,犹人之面首,而犹首之目。
试将此诗意境解析如下: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个天气应该不错的春日,叶绍翁外出会友。难为那时的人们没手机,没QQ,又没微信,不了解朋友动态,及至到得朋友家,却正好碰上朋友外出(“不值”指没会见到),一围土墙(我们猜想就土墙吧),两扇(或者一扇?)柴扉,久扣不应,心里跑过一丝遗憾一一我这不白来一趟啊(应怜屐齿印苍苔)?墙头伸出的一枝正在盛开的红杏,显示朋友的庭园里正生机盎然、蜂飞蝶舞,一派大好春色!叶绍翁要写的就是这种要去朋友家赏园却没会见到朋友的心情。但他的小遗憾只是在诗的前两句就戛然而止了,结束了;诗的后两句,其实只是在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赞美春色的美好。
整体上叶绍翁此诗的立意不是在那个小遗憾,是开心一个大美春天。
(我对叶此诗的解释可能与大多数人相去甚远,欢迎斧正,愿闻高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