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代瓷器的特殊釉面有哪些?
宣德,瓷器,釉面明代瓷器的特殊釉面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代瓷器的特殊釉面有哪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末清初时期,官窑很少,整体上明代的瓷器的釉料不同于清代瓷器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肥厚滋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宣德的青花釉面明亮如新,空白期的略有发暗的表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代瓷器的特殊釉面,其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其中,像宣德时期的橘皮纹特征又是区分永宣瓷器的重要分辨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洪武“青白釉”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洪武釉里红、青花瓷器的釉面呈青白色,白中微闪青,釉稍厚、肥润,柔和悦目,釉厚处显乳白,其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釉面缩釉现象严重。大盘底部施有一种釉浆,薄厚不均,薄处浅黄呈火石红色,并有油亮的光泽,形成洪武瓷器独特的釉面。洪武以后历朝均未见仿制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仿洪武瓷器。因此遇到洪武瓷时切需注意。
仿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莲花瓣式盘
洪武瓷器传世品稀少,除故宫馆藏之外,其它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都比较少。上世纪70至90年代,市场上开始出现新仿明代洪武瓷器,以盘居多。传闻在江西、安徽两省交界处有地方作坊专门烧制很粗劣的仿洪武瓷;仿制较为精美者则多为景德镇烧造,其胎质细腻,胎体薄厚适宜,手感适中,没有沉重感,釉面白细光亮,纹饰绘画精细清晰,型体规整,是一种很全面的仿制品,从造型到纹饰,均与洪武瓷器相同,就是过于精美了,时代的沧桑感是模仿不来的。也有仿制粗糙厚重者,一眼即可辨认。
永乐“甜白釉”
景德镇在元代卵白釉瓷的基础上,明代的白瓷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初洪武的白瓷,应该已有相当的成就,惟目前尚无法加以识别,但永乐的白瓷制作,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其特点是胎质细而洁白,釉面映出白润的光泽,给人以一种甜美的感受,故有“甜白”之称。又有人认为,这种白瓷可以填上各种彩色而成彩瓷,因此又有“填白”之名。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执壶
宣德“桔皮釉”
宣德时期各品种瓷器中常见桔皮釉地(又称桔皮棕眼),这是宣德瓷器特有的釉面特征,成为鉴别宣德朝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明宣德 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
由于宣德器物釉层较厚,里面含有较多水分子,焙烧时坯体内水分子大量溢出,使处于熔融状态的釉层出现象毛细管一样的小孔,烧成后,温度降低,釉汁还来不及将小孔填平补齐,釉面就凝固了,于是留下了许多“棕眼”,有如桔皮,所以被称之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一现象在其它时代瓷器的表面也出现过,比如宋钧窑釉面棕眼比较细小,元钧窑釉面的棕眼就比较粗大;龙泉窑、明永乐器、清代仿宣德青花、红釉器等都有桔皮釉,但与宣德器相比,有的棕眼比较细小,或密集呈针眼状。历代瓷器中带有小棕眼的器物都没有形成过时代特征,只有宣德瓷器釉面的棕眼,加之细白闪青、晶莹光亮的釉形成了时代风格。但要说明的是,窑炉烧制到熔融状态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窑温,桔皮纹是会完全消失的,宣德前期或后期偶见无桔皮纹的青花瓷器,细白莹润,也是无可比拟的。
宣德红釉的“蝦青”与“灯草口”
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几件永乐红釉器是宫廷用器,是当时御窑厂经过严格挑选后的进贡之物,故宫几代人经过对比研究发现,永乐红釉呈色纯正、鲜艳,犹如初凝的鸡血红,因而有永乐“鲜红”之称。宣德红釉呈色更加浓重,红中带点黑红,显得静穆凝重,釉光晶莹,具有宝光四溢之感,像红宝石一样瑰丽,又有“宝石红”之称。“蝦青”、“灯草口”即是宣德红釉器的独特表现特征。
明宣德 宝石红釉碗 口沿
“蝦青”多表现在宣德红釉器的足边,由于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因处于熔融状态而垂流,至足边时(碗的足边或壶的足边)铜分子已经稀少或消失,釉中的铁分子突出,而出现青色釉,犹如青虾之色,因此后人将此现象称之为“蝦青”。
明宣德 宝石红釉葵花式洗
宣德红釉器制作精巧,在器物的口边或凸棱部位会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犹如灯草样美丽,因而被称作“灯草口”或“灯草边”。这是因为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釉因熔融而垂流,流到器物凸棱部位时,由于胎与釉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析晶体,在透明釉下受光的折射,显现出非常精美而细白的釉面。古代匠师利用这一原理,创造出了一些新颖、有特点的器型,比如明宣德红釉葵花式洗,它的口边花瓣凸棱处均为细白的釉边,构成了器物美丽的装饰,与浑然一体的红釉相互映托。“灯草口”这一烧制工艺的表现是宣德红釉的独特之处,清康熙恢复高温铜红釉烧制时器物口边也犹如“灯草口”。现代新仿宣德红釉器釉色可达到鲜红,但玻璃质感过强,釉光刺目,深红釉色中有黑红釉形成的斑点或斑片,胎体过于厚重,口边、足边工艺粗糙。而“蝦青”、“灯草口”这两种独特的工艺表现至今尚未仿制成功。
明末清初的“亮青釉”
清顺治 岁寒三友图筒式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