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牧不死的话,能阻挡秦兵统一的步伐吗?
秦国,廉颇,赵国李牧不死的话,能阻挡秦兵统一的步伐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牧不死的话,能阻挡秦兵统一的步伐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牧就算不死,秦国仍然会一统天下!
说起战国后期,秦国已然形成巨无霸的态势。秦昭襄王时期,东方诸国只能依靠合纵的形式,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想要奉上上党郡乞求秦国退兵。可是,韩国上党郡守拒不投降,并且投靠赵国。于是,秦国与赵国为了争夺上党郡地盘,爆发了长平之战。战争结果,秦国大胜,赵国惨败。
长平之战,秦国能够胜利,是一个综合性因素。
第一:秦国国君的才智能力高于当时的赵孝成王,并且对待这场战争的战斗意识要顽强得多。
第二,军事统帅。战神白起的名号不是随便叫的,有人统计,整个战国期间的兵员死亡在200万左右。白起指挥下的秦军就独占了一半的功绩。白起在那个年代就是无敌的标志。。
第三,国家实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经济实力雄厚,军队战斗力强悍。后来秦惠文王攻占巴蜀等地,使秦国有了巨大的战略后方。
第四,士兵素质。秦国的老百姓经过商鞅变法后,普遍意识到,要想发家致富,拿起武器,杀敌建功才是最可施行的成功之道。因此,他们奔向战场,就跟疯了似的不要命的战斗。反观赵国军士,单兵作战意识普遍没有秦国强烈。因此,秦军战斗力是力压赵军的。
第五,国际环境。秦国在秦惠文王的治下,北创义渠,南收商淤,东出函谷,西占巴蜀,秦国四周没有太大的威胁。而此刻,赵国的国家形象非常不好,国际关系甚至还不如秦国。
因此,长平之战,赵国惨败。此后,赵国也失去了同秦国决一雌雄的实力。就算李牧不死,也只是延缓秦军进攻的步伐,统一大势并不是一个武将所能左右的了的。最终,秦国仍然会一统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统一大势已不可阻挡,李牧复生也只能徒呼奈何。
1、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损,已无力与秦国正面对抗。由于赵国是战国末期唯一对秦有威胁的国家,所以秦国倾尽全力灭赵,秦国失败一两次可以再卷土重来,赵国再失败一次就要灭国;
2、即便是李牧复生,也只能在战术上对抗秦国,而秦国当时将星璀璨,反观赵国,只有李牧尚可称为名将,还有政敌使劲拖后腿,即便是能取得局部胜利,于大局已无影响;
3、从经济上看,秦国实行耕战政策,可以集中资源发动举国之战。赵国内部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基于这样的形势,秦国只需打消耗战就可以把赵国拖垮。
基于这样形势,李牧复生也是没有办法的,顶多是给秦国添点麻烦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朝颜真卿曾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
历史上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但因为赵国君主听信曾诬陷过廉颇将军的佞臣郭开的谗言夺了李牧的兵权,又将其杀害,自毁长城,最终导致秦军大败赵国军队,赵王被俘。公元前222年,秦国最终灭亡赵国。而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赵国是第2个被灭掉的国家。
赵国在今河北一带,民风彪悍,能将辈出,除了李牧和廉颇外,还有赵奢、韩徐、司马尚、马乘、娄昌等,可以说是将星如云。但在治世的谋臣方面却弱了很大一块儿,除了蔺相如以外,在也举不出其他了!一个国家要想兴盛,文武必须并重,但赵国显然不是。
而且赵国的君主们都比较孱弱,领导指挥能力不足,比如悼襄王命乐乘接替廉颇时,廉颇居然不听命令攻打乐乘,又耳根子软,不能明辨是非黑白,导致奸臣当道,这也是李牧被杀的直接原因。
而当时秦国的国情却截然相反。文臣有商鞅,张仪,范雎还有李斯等,而武将也有白起、王翦、司马错等名将,可谓文武并重,国力强盛。
而且自秦孝公起就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内实行“奖军功、教耕战”,对外则连横而战诸侯国。司马错又南并汉中、巴蜀,北灭义渠、陇西,巴蜀广大地区先后为秦所有。后白起率军攻拔楚都郢,又击溃赵魏联军于华阳,歼灭赵军于长平,中原地区的大片河山几乎都在秦国的控制之下。
秦国蒸蒸日上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秦王嬴政又是一代铁腕霸主,所以当李斯向其提出吞并六国的计划时,中国大一统的未来已经基本绘就。
所以不论李牧死与不死,都无法阻挡秦国的崛起和一统江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牧自然是名将,可名将所在的庙堂是个什么样的庙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李牧所在的时代是公元前243年赵悼襄王至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关于李牧的死因有三种记载:一是《史记》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二是《战国策》载:“赵王赐死,李牧自杀身死”;三是《列女传》载:“赵王迁之母倡后,淫佚不正,多受秦贿,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可以说史料上关于李牧的三种死因无不跟赵国的庙堂明争暗斗扯上关系。
本人认为,司马迁《史记》中所载是较为可信的,从战国后期的赵国情形来看,不光是外部的战争激烈,庙堂内部的明争暗斗也激烈进行着。名将李牧是廉颇的“步后尘者”,李牧与廉颇虽然有才能,但是,他们的才能无不是在赵王的质疑、责备下为赵国领兵打仗的,情况紧急时就用他们,情况稍缓和时就找人代替他们,闲置不用。这就是这俩位赵国名将的境况,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无不透露着当时赵国后期君主的昏聩与无能。
上一篇:胶原蛋白过敏,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