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写诗的动力是什么?灵感来自哪里?
灵感,诗词,动力你写诗的动力是什么?灵感来自哪里?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娱乐至上,腹有诗书品自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你写诗的动力是什么?灵感来自哪里?
第一个问题:
如果我说,我写诗并没有什么动力,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无非只是几十年来的兴趣爱好,并将这一爱好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用诗词诉说自己的生活感悟,用诗词来打发枯燥乏味,百无聊赖的生活,绝不是很多人说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洗涤灵魂,修身养性……之类的废话。
你相信吗?我就是这么做的,这是我的心里话!
第二个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想必很多爱好写诗填词的朋友,在长期的业余写作过程中,都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怎么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如“热锅上的蚂蚁”,就是写不出一个字来。
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状况不外乎两种原因:
第一种,是所学积累不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肚子里墨水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不是本文要阐述的话题;
第二种,就是找不到感觉,没有了写作的方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了“创作灵感”——江郎才尽。
让我们从古人那里得到一些启迪,看看他们较为全面的阐述和经验。以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号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诗杰”王昌龄为例。
他的诗词论著《诗格》中有很具体的经验总结:
他倡导诗有三格:一曰生思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诗人实际上是为后人揭示了写作过程中“激活灵感”的三条途径,这三则“宝典”也就是所谓的“生思三法”。
其一,写不出时不硬写,可暂且先放一下,让神思得到休息,养精蓄锐,也许在某一个节点,灵光乍现,偶然中就获得创作的灵感。
明代胡应鳞《诗薮•杂编卷四》曾载有一诗坛掌故:南唐先主李弁,夜半听人撞钟,就命人把撞钟人抓来质问缘由。撞钟人说自己写了三句诗,到了第四句却一直未得,这晚偶得佳句,兴奋异常,半夜跃起,欣然撞钟,全城人皆惊。
李弁乃李煜的祖父,也好诗词,遂命僧人诵之,诗文曰:徐徐出东海,渐渐上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是首题《月》诗,李弁喜,遂释之。
其二,是在写诗时,研习名篇,吟诵前人的名作佳句,以及相关题目之诗,以引发灵感——这是一种“启发式”运思,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不会作诗也能吟”,估计就是这个道理。
据《唐史》记载:号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诗人张若虚开篇就是受到隋炀帝杨广的同题诗句的感发而成的。
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随月去,潮水带星来。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仔细辨别,同出一辙,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引发诗人灵感的方法叫“取思”。
何为“取思”?
简单理解就是进取思维,强调的是诗人写作的一种心态——积极的创作心态,创造性的思维,博大的胸襟;从自然、社会、人生中获取诗思的感发。
心入于境,思与境偕,从而触目兴怀。其实也是老生常谈,这就是我国最传统的感发理论。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
归根结底,写诗的动力也好,灵感也罢!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高度的兴趣爱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否则一切皆是浮云!
最后,祝福文友们在生活中寻求真善美,用最美的语言将起表达出来!再次感谢尚可网平台!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敬请关注,留言转发,雅正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是文字表达的升华。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字都写不好、弄不明白又怎么能谈诗呢?必须告诫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国的文字有多么的美、中国文化中国诗词是多么的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也就是喜欢玩玩文字,有的诗友的确写的好,信手拈来,我就不行,就是想跟着学。写诗是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是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相当厚实的语言组织能力,要不然,错别字连篇,连押韵叫什么都不懂,谈何写诗,简直是笑柄!不说了,会写的别取笑像我这样的新手,希望得到帮助!我将虚心学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写诗联为相互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