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乡村的“土路”成了承载游子们的乡愁?
土路,乡村,农村为何乡村的“土路”成了承载游子们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何乡村的“土路”成了承载游子们的乡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走在土路、玩在土路、用在土路是70、80年代生人的基本生存环境。而今正在异地奔波,并充当他乡游子者正是那个年代出生的居多。在土路上有不少儿时的记忆,不仅有嘻戏的打闹声,还有爱、恨、情、仇交融的影子;有得意的笑容,失忆的痛苦,无奈的心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童年时代几乎是在农村渡过/特别是遇上天气/村路成了泥泞.水滂/众所周知/随新农村建设/各村通上水泥路/且按上路灯/以前的模样.成了变迁的记忆/承载着几代人辛苦与祈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我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在读高中之前,很少去县城;在上大学之前,很少出县城。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对农村的土路记忆犹新。
我生在农村,书本和电视机是我了解外部事物的主要途径,没有做过公共汽车,没有见过飞机火车,没有去过游乐场,童年的回忆就是与村里的小伙伴在池塘抓鱼,下水游泳,在沟渠玩土,在麦秸垛捉迷藏,抓蜻蜓捉小虫,童真童趣。
渐渐地长大了,开始上学读书,上学放学没有父母接送,都是和玩伴一起,沿着村里的土路,一路嬉笑打闹。晚上吃过晚饭,我喜欢独自一人沿着村里的土路徘徊,喜欢泥土散发的阵阵清香,喜欢夜幕下的袅袅炊烟。
等到毕业后,穿着锃亮的皮鞋,踩在乡间的土路上,总感觉格格不入,只有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才和土地更般配。皮鞋更应该踩在城市硬化的里面上。
乡村土路,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回忆!愿大家,有时间常回老家看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乡土情节,落叶归根是那些游子们的终极考虑!而每年一到农历年底,纷纷挤向车站,堵在路上,排除万难,千辛万苦地回老家过年,这就足可见我们传统力量的强大!这方面您会有什么感触吗?』
「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可以获取头条号原生态乡村的更多优质内容!」
乡村的“土路”承载了游子们的乡愁!很有诗意和情怀的概括!
一句俗话,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便捷通畅的交通,地方才能形成产业吸附洼地,才能便利地将农产品向外运输,外界的人、财、物才可能通畅地来到,农村经济才可能发展,农民在生长地才有财富的可能!
虽然多年来国家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目标直指村村通公路,将现有道路提质改造,但是,仍然有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那些人烟稀少的农村,道路仍然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
乡村的土路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这样地方的贫穷落后,这才逼得这里的乡亲们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但也是这样的土路,虽然简陋崎岖,却是通向外界美好世界的唯一通道,虽然坑洼不平,却印下了游子们三步一回头的脚印。也是这样的土路,在游子们在外赚得钱后,将一些材料蚂蚁搬家一样,通过土路辗转回来,把老家的旧屋、危房改造,把房子建的漂漂亮亮,赶上了新时期好生活,给了自己一个念想,有空和过节就能回到安乐窝!
人是念旧的,对艰辛和苦难会有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即使社会发展了,经济条件好了;即使国家把乡村的那条“土路”修成了水泥路,沥青路,但那承载着自己“乡愁”的土路永远都在!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转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往上数二、三代,有几个不是从乡村出来捞生活的?
十九岁之前的连续三年,我是正宗的作田人。第一年,16周岁,高考完了我也下课了,自此没有了寒暑假。家里拆老屋做新屋,因为家里缺劳力,整个夏天,除了忙房屋便是作田。之前的农活,我除了车水栽田耘禾割禾挑谷挑杆,便没做过。以前田地里的用牛,都是请别人。而现在,只能由我来完成。那一年,我成了地道的作田人,犁牛耕田耘地全都会,还学会了石匠的手技。
第二年,适逢县里做公路,抽调全县人工,一家一个劳力。我义不容辞奔赴工地。肩挑手搬洋镐挖。
第三年,又逢全县修水利,整个冬季,淹没在十万大军的洪流中。
后来造化弄人,我有幸被县文化馆的人看中,慢慢地敖成了城里人。
如今,时不时的回老家,踏在熟悉的田间地墈,闻着草木灰混着泥土的芬芳,心醉其间……浓浓的乡思莫过于此。
上一篇:月薪过万有哪些途径?IT培训机构之后有可能实现高薪梦想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