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的小孩去城里读书好还是继续留在农村读书好?
孩子,农村,学校农村的小孩去城里读书好还是继续留在农村读书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当然是城里,我不是偏见因为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知道一个农村孩子与一个城市孩子的区别。
一、 教育资源有限
在我们老家80%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教育,即使不带在身边的,也是让孩子到县城读一些私立学校,由爷爷奶奶到县城照顾,然后周末回老家。因为农村的学校每个班级人数极少,有的一个班上只有几个学生。最后没有办法老实就会把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教学,可想而知这种混合教育的孩子出来能考上重点初中、高中,是值得质疑的教育方式。
二、眼界更开阔
有时候眼界比知识重要,城市的天空更大,在城市里能接受到知识面更广一些。
三、学科多样化
农村教育还是重点只关注学科教育,而城市的教育更注重全面发展,因为确实资源有限。
所以父母再苦再累,尽量把小孩带到身边教育,选择大城市的教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一个姨甥失踪至今已有21年了,起因就是自小离开了父母,被送去了远方读书!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我的襟兄的姨父在城里某小学当校长,他教子有方,三个子女都读了有名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又都找到了好工作。襟兄非常羡慕和钦佩姨父,便把六岁的大儿子小松送去数百公里之外的姨父家委托他帮助培养,姨父安排小松在他当校长的小学就读。襟兄以为小松从此就前程似锦了,谁知却是噩梦的开始!小松在姨父那里只是度过了几年时间,不知怎的却\"成长″为\"超级骗子″,老师、同学、左邻右舍都被他骗过财物,骗的物品价值一次比一次大。因为是未成年人,派出所也处理不了他,我的襟兄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跑去赔钱给被小松骗的人。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襟兄便把小松带回老家读初中。但不到一年,小松就被学校开除了,原因还是诈骗別人。小松自此缀学了,更加肆无忌惮地到处游荡、诈骗,即使多次被他父亲绑在梯子上用皮带狠狠地抽打也不悔改,把他的父母折腾得死去活来。他这样做的理由竟然是:谁叫你们狠心自小把我送到别人家养,让我受虐待!我惹事就是为了报复你们!
这鬼东西的厉害我也领教过。我老婆生孩子住院,他跑来探望他的姨母,你以为他是好心,谁知第二天就把帮我老婆做手术那位医生的手机骗走了,害我差点被抓去派出所,后来我的襟兄赔了五千元给医生才了此事。
小松十六岁那年骗了人家一辆我们称之为\"老鼠仔″的摩托车,被抓去了派出所,几天之后,派出所来人说小松从被羁押的房子的窗口逃跑了……自此之后,他便在人间蒸发了似的,再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
奇怪的是,他的父母都不去寻找他一一或许,这些年这个儿子对他们的伤害实在太大了!而造成他们痛苦及儿子失踪的,归根结底,却是当初那个错误的决定。
我的案例有点特殊,不具有普遍性,但愿没吓坏部分家长。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从中吸取些教训。
在城里打工或做生意,想把孩子带来城里读书,家长便要做到未雨绸缪,熟悉这个城市的招生政策,及早做好准备。比如我们这座城市,市外的人要积分入学,还要一定的居住年限,所以缴社保的凭证、有街道盖章的租房合同等物件要保存好。
祝各位新年身体健康!孩子前程远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孩读书就是好,局限于家庭出生,附近就读利好,问题是农村没有学校了。好与不好都得进城镇就读。
上世纪80年代前村村有中小学校,每班缎50~60个学生。每天路上上学放学,学生成群结队。随着人口计生实施,农村学校风光不再,从二十世纪开始,每村适龄儿童每年报名上学十来个,占不住学舍,用不起园丁,开始集中并校到镇中心学校,农村村里学校关门大吉,直到现在多村校舍还荒废在杂草丛中。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运行,进城镇学校读书,带来了城市校区房地产和服务行业勃勃生机,农村学生家长们,为了孩子读书高额负担,戴上安全帽走进工地、工厂做起了农民工,一做就做到学生大学毕业。空心村多数是家长陪孩去城伴读了……
孩子在城市读书当然是好,优雅的环境,教学设备条件好,就看孩子学不学好。为了陪读,校区买高价房、租高价房,只是苦难了乡下来的学生家长们,为孩子读书的经费,离乡背井汗流颊背,心有余志而钱不足。回想自己童年那时代读书才花几个钱?
好在国家正在实施农村振兴村镇化,农村新社区建立快实现了,有望孩子们就近上学,农民就可减负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你的邀请,有条件当然是在城里读书好。城市里环境优美。蚊子少,农村鸡,鸭,猪,养多了蚊子多。小孩被蚊子咬了就是一个泡泡。在城市里有没有蛟虫丁咬,要少些蚊虫城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