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行者无疆》怎么样?
行者,欧洲,秋雨《行者无疆》怎么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行者无疆》怎么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我读过很多遍,总是爱不释手,每读一遍,体会都有所不同。曾经在他的《千年一叹》里,我读到了“耶路撒冷”、“以色列”、“伊拉克”、“恐怖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感受到了人类古文明的衰败和无奈,尽管中华文明依旧健在,但仍有不足,与欧洲文明相比,我们的“文明走向”之路依旧长远。
可是,我更喜欢《行者无疆》,欣赏这种对高度文明的拜访的记录,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以及他所带来的对这种文明的高度的评价、高度的思索和对未来人类文明走向的高度的分析。余秋雨说,“我写这本书,想让中国读者对其他重要文明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甘苦冷暖”,“也要让欧洲注意,中国读者对其他文明有非常平视的态度。”
《行者无疆》的“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雅、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余秋雨一直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考察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一路演讲,边走边说,边走边写。他说自己是“一个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也许是“《文化苦旅》”。白先勇曾评价说:“余秋雨先生挖掘到了中华文化的DNA,因此能让全球华人读者莫名地获得普遍感应。余秋雨先生为了挖掘中华文化的DNA,考察了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所走的路,可能是现在活着的作家中最多、最远的。”
读《行者无疆》,犹如在一个繁华的都市里、一个安静的茶室内,清茶一杯,与一个经历了很多的人、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人、一个很有内涵的人,娓娓而谈,倾心交流,感到了一种美丽、和谐、平安与高尚。也有人说读他的书是在享受一席口味与营养俱佳的精神盛宴……尽管对余秋雨本人社会上有一些不同声音,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对整个华人文化、对人类文明思考的巨大贡献;看重他敢于在看似官运亨通的时候辞去正厅级(大学校长)的官职而回到无职无权的文人本位,去承受难测的艰难和风险;看重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文化却被严重误读的时候,通过散文形态、传媒渠道来传播中华文化的尊严和缺憾,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人类其他文明遗迹数万公里,经历无数的辛劳。
在《行者无疆》里,有庞贝古城,罗马的假日;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米开朗琪罗的灵柩;巴塞罗那流浪者大街、雅典卫城的巨大石柱;从佛罗伦萨原样的历史、威尼斯环保的力量到“墓地荒荒”、“学生监狱”;从“诺曼底血缘”、“牛津童话”到“北欧童话”、“北极印痕”。有“生命的理由”、“手表的劝说”、“闲话旅游”; 还有但丁、黑格尔,费希特,康德、莎克斯比亚、达芬奇、伽利略…… 平静地讲述了一个现代文明的发展故事。
《行者无疆》给予了我们很多启发:古典传统与现代创新、发展与环境、人与人、欧洲与中国、世界与文明……读《行者无疆》也是一种高层面的文化经历、文明之旅。
在国外生活、工作和旅游,经历和感慨很多,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对身处的文明、文化的环境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而相冲突的时候,都有一些对人类文明的一些不同理解,都有一些对中华文化的思索和期盼。
所以,如果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行者无疆》,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千年一叹》已有数年未曾读余秋雨的作品,当时读《文化苦旅》的震撼和感动已随着青春渐去而隐约褪色。
今天,余秋雨先生已成了文化的一个时尚标志,成为一个个电视大赛的得意嘉宾,诸多作品尽管大卖,但却为越来越多曾感动过的心灵所疏远。文化界近年来的口诛笔伐时涨时歇。不论孰是孰非,你有批评抨击的自由,我也有捍卫言论的权利,文人相轻自古已然,老余风头太过,本身也非圣贤,作为公众人物遭受攻击倒也算不上天大的冤屈。只是令观者为之迷惑而疲惫。
然,终记得当年的情怀,偶又听到余先生在大学演讲,谈到《行者无疆》是为追寻人类文明足迹而进行的域外旅程的历程总结,便怦然心动,遂读此书。
书中有依然的文人情怀、历史思考;也依然有居高者的姿态、悲悯的腔调,和一如既往的矫情。
但仔细想想,圣人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能作到的文人又有几人?余先生这种“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精神的确令人心服。
媒体对事和人易走极端,往往一哄而上之后就是一哄而散,大红大紫之后就是一无是处。姑且不论作品人品本身如何,单就这本书写作过程中的万里历程、文明追溯与对话的气度,当可令不少当今文人汗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是很不错的,因为其中有一些旅途内的思考,而且用词用句很棒,不算是造作的,跟很多写散文评景色的文章有所不同。
作者在作品中刻意营造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这种氛围来自于对数千年文化的清理与总结,来自于对中国历史坎坷命运的反省与思考,从而带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当这种感伤、悲凉的气氛在作品中升腾与散发时,便带给了读者极大的美感与阅读效果。
上一篇:《泰坦尼克号》中,上千名落水人员为何不能登上冰山避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