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片崛起之首吗?你怎么看?
地球,科幻,科幻片《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片崛起之首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片崛起之首吗?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流浪地球是娱乐科幻片而非硬科幻。
看完《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中国电影工业的特效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能拍大片了。作为国产娱乐科幻片的起步之作,流浪地球是蛮好的;但要无视遍地硬伤,给流浪地球强行贴上硬科幻杰作的标签,只能呵呵了。
一、软科幻和硬科幻
科学幻想小说,基于真实或想象的科学和技术,推动故事发展;幻想和现实交织,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科幻或奇幻,幻想部分的逻辑链必须自洽。硬科幻侧重新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软科幻侧重新科技对人性(生产关系)的影响;一篇科幻作品,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软硬融合。科幻喜欢设定极限边界条件,进行情景分析,探索科技和人性的新疆域:人际关系、社会制度、人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例如,《三体》讨论人类和外星文明的冲突;《西部世界》、《机械姬》探讨智能机器人不断学习、越来越像人类,以至于有能力反杀;英剧《黑镜》是典型的软科幻,讨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大环境下,人性的发展和异化。
1.1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小制作软科幻巅峰之作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 2007)》,小成本制作的巅峰之作。大部分科幻小说着眼未来、烧钱做特效,该片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永生的假设,回溯历史、剖析宗教;没有任何的特效,人物和场景极简,几个相关专业的大学教授,在一间小房子里围炉闲谈,送别即将离职的历史教授John Oldman。John自称已存活14000年、是基督本人,由此引发几个教授的探讨:永生的生物学可能性、永生对个体认知能力和生活的影响、基督教和佛教的传承等等。
1.2月海沉船——顶尖高手的硬科幻
第一流的科幻作家,有能力进行科学预言,例如阿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和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克拉克是现代卫星通信理论奠基人,提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的概念,因此,同步卫星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克拉克与美国气象局沟通,建议将人造卫星应用于气象学,美国气象局在此基础上开展气象卫星工作,开创了气象学的新分支。如此强大的知识基础,克拉克的小说的硬科幻指数堪比金刚石,从故事的大转折点到闲笔,逻辑清晰、精准。
克拉克的《月海沉船》,故事简单:一艘游船意外沉没在月面的沙尘海下,面临种种困境,救援队想出搜索办法并实施救援;过程极其硬核,用各色物理规律制造一系列困境、再逐一用物理规律解决,每一处起承转合都严丝合缝。普通人对物理规律的认识,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克拉克是连绵成片、信手拈来;文人玩成语接龙,克拉克用物理规律编故事。《与拉玛相会》的<第一次飞行>章节有句闲笔:在比较稠密的空气里,蜻蜓号飞得更轻快。熟悉空气动力学或风电的朋友应该知道,空气稀薄,风功率密度下降,风机输出功率降低,飞行器得到的承托力下降。嘿,连闲笔都无懈可击。
二、流浪地球原著的软硬兼备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说是软硬兼备的科幻短篇,仅二十余页纸,想象力恣意汪洋。
2.1 硬科幻
硬科幻部分基于两点客观事实:1.太阳即将氦闪吞没地球,2.飞船级别的生态圈短期内会崩溃、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恒星际旅行,小说展开想象,假设地球脱离太阳系,历经2500年的飞行,成为其他恒星的行星。其中,氦闪是真实的,将在50亿年后发生,小说将其提前了;小规模的生态圈会在短期内崩溃也是真实的,详见生态圈2号(Biosphere 2)实验。地球脱离原轨道及配套技术是幻想的:地球文明掌握了重核聚变和反物质炸弹。地球行经小行星带时,用反物质炸弹炸出一条血路。主人公的父亲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小行星碎片击中而牺牲。
小说中有很多瑰丽的细节,例如超低温下,地面满是固化的氧和氮。
2.2软科幻
软科幻部分:逃离危险按年龄排队,幼儿优先;生育靠抽签,爱情是点缀;神来之笔是叛乱,活脱脱是《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的再现。归纳起来是两个内核:资源不够时,让最有利于延续人类基因的人活下去;群体智商低于个体。
一个群体,因为某个原因,只能活一部分人,该让谁活下去?是哲学、科幻、冒险、法律故事的常见题材,参见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自私的基因》说,生命个体以传递基因为第一要务。当资源不足时,人类群体选择合理可行尽量多地延续人类基因。存量人口采用择优原则,让最可能传递基因的人活下去:地下城着火,逃生电梯运载能力不足,年龄越小优先级越高,主人公的母亲因年纪大、撤离次序晚于年轻人,死于地下城的岩浆渗入灾难。增量人口采用公平原则:新婚夫妻靠抽签获取生育资格。这种应对是否太法西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历史上早有先例:中世纪欧洲被杀的女巫多是无力从事生产的老年女性,日本的《楢山节考》。
为何爱情成为点缀?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钱岳的《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说: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仅仅几十年的生产力渐变,已经使婚姻的目标发生巨变,从制度化婚姻(生理和安全需求),到陪伴式婚姻(爱、归属和尊重),近期则向个人化婚姻(自我实现)发展。流浪地球上的资源匮乏,人类的需求从马洛斯需求的最高层倒退回最低层。
赘述一句,大刘的长篇《三体》想象力更加瑰丽宏大,我不喜欢的部分是:对权力的渴求,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三、流浪地球电影是起步阶段的娱乐科幻片,不是硬科幻
3.1电影的遍地硬伤
流浪地球电影充满了物理逻辑硬伤,尤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两大转折点:木星引力突增和点燃木星地球的大气。
引发危机:木星引力突然增大,说明编剧中学物理不及格。万有引力取决于两个星体的质量和距离。质量是固定的,距离是渐变的,万有引力是渐变量,怎么可能突变?引力弹弓早就是成熟技术,n个航空器曾利用引力弹弓加速飞向太空。引力弹弓的轨道都算不清,地球还流浪个毛?即便算错了,领航智能系统Moss居然弱智到快撞上木星了才发现?
替代方案:部分加速用行星发动机意外停堆,加速度不足,导致飞掠木星时速度不够;或转向用行星发动机超功率运行,把地球推向木星;两种方式均可导致离木星太近以至于逼近洛希极限,引发危机。
解决危机:点燃木星大气,冲击波推动地球挣脱木星引力,说明不懂科技树发展方向。小说里地球已经具备了可控重核聚变和反物质炸弹的技术能力,电影里解决问题的居然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释放能量是ev级,核反应释放能量是Mev级,百万倍的差距。核聚变都办不了的事,居然想到让古早的化学反应顶上?顶你个肺,用原子弹和氢弹都炸不下来的碉堡,居然科学幻想用TNT去炸?科技树是这么倒退的?
上一篇:农村很多父母为了孩子学习,都去学校周围陪读,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