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农村的“争地边”的现象少了,这是为什么?
土地,农民,现在有人说农村的“争地边”的现象少了,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出现是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农村农民的收入中土地产出占的比例越来越少。《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目前中国总人口达到14.56亿,其中农业户口9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7亿4千万;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按照农民人均耕地计算,约2亩。而目前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亩均产值均小于2000元。
所以,种植业收入不再是大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时候一点地边就更显得不重要了。
第二、土地流转规模化作业,少去了更多的地边和地埂。当前我国约有27.28%的耕地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含合作社)经营。这百分之二十七的耕地产出了超过百分之四十五的农业产值,加上合作社经营,个人经营种植耕地的人口比例逐年降低,对应的就是土地依懒性降低,表现形式就是地边争吵的减少甚至是消失。
第三,土地连片,地边相对比例减少。我们都知道东北特色饭是铁锅饭,新疆特色饭是大盘系列(大盘鸡、大盘鱼等),而南方美食以精细为主。这个和我们土地文明相似,东北土地按15亩算,新疆农民耕地土地也是人均十几亩,而我们华南的山区地几亩地都是大块,所以形成了争与不争的情况。而现在除了出去打工的,流转的,还有就是土地整理,很多地方改变一户几块地的模式,变成一户一块地,这样相对地边减少,地边所占耕地比例也相对减少,争吵的发生频率和必要性也降低。
所以说,地边争吵是因为地边对于农户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土地不再是农民唯一收入的时候,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种植,让争吵成为历史。同样,法制体系和精神文明体系建设,也在减少很多争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大家都忙死了,打工、上班、做生意,那有时间去做这些无聊的事情呢?争地边也是若干年前的事情,那时候大家无所事事,就指望几亩地维持生活,现在呢?地种不种无所谓,稍微打打工都比种地强,现在土地只是大家的累赘。
以前那时候没有打工的,大家就指望种地,每到秋收完毕开始量地边,有的一家要量好几天,双方各不相让,差一点也不行,有时候因为田埂封的歪一点就发生矛盾,那时候的农民就是闲着没事干,在家扯淡,天天量来量去,很多时候弄得脸红脖子粗,现在想想就感觉可笑。
现在没有几个专业种地的了,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也没有几个人在家,年轻人各奔东西,谁也没有时间去争地边,估计给谁都没有人要,现在土地对年轻人来说就是累赘,他们都想安心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土地。
估计再也不会出现争地边现象,有也是那些年纪较大的老人,年轻人自己的地在哪里恐怕都不知道,一年难得回家一次,他会专门去地里看看吗?争地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只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现在的人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去赚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土地不值钱了(所收益太不值钱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地都不种,还争什么地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别再发三农的问题了吧!我对农业已经失望,作为农民我们很悲伤,国家惠农政策都是华尔不实,宣传的很好落实的很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注【乡村关中】分享新锐思想,解答实事求是,评论有理有据。洞察社会万象,打开脑洞天窗,开启新生思维。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全部希望。在农民的眼中,土地寸土寸金。过去的农民,只有种地才能获取生活的全部希望,也是家庭经济最主要的来源。因此,农民视地如命,我们看到,那时农民家庭全家齐心干,种好承包田,家和万事兴,团结一条心,黄土变黄金,这就是农民热爱黄土地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当然最忌讳的就是邻居家在地畔作文章。我是【乡村关中】,职业农民,农技从业者,“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那时,农民为了自己的耕地不被侵犯,都在地畔埋下石头,或者栽树,以示标志,但有些脑筋转得快的农民,或都强势的农民,为了自家土地多产粮,就动不动挪地畔,而经常出现两邻家为“争地边”闹的不可开交,有时还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有的农民家庭趁自己家族人多欺负邻家,为了地埂之事寸土必争,甚至出现了人命案。如今,这种现象在农村已经绝迹了,是什么原因呢?作为“三农”问题民间观察员的【乡村关中】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上一篇:全明星首个赌注在库里兄弟间诞生,球迷说赌注有点大,弟弟工资才279万,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