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流浪地球》大热之后,会不会跟风一堆科幻神剧?
科幻,中国,都是《流浪地球》大热之后,会不会跟风一堆科幻神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流浪地球》大热之后,会不会跟风一堆科幻神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作品火了,必然带动一批跟风的人和作品,但科幻这个行业有点不太一样。
爱情片,你拍我也拍,同样的套路大家都可以用,无非就是青春懵懂打架逃课堕胎很受伤呗。
恐怖片,可以跟风,无非就是变态怪胎双胞胎之类的,一个古风的大院加上个大胸的妹子,一帮作死的年轻人挨个掉坑里的事儿。
探险片,可以跟风,随便定位一个祖国边疆鸟不拉屎的地方,选择一个历朝历代不怎么露脸的王侯将相的墓地,托个罗盘面对大好江山深情地背背台词: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
奇幻片,那就更简单了,随便找个夜校毕业的美术师,对着个萝卜画,画个小怪物出来,萌头萌脸肥嘟嘟的,能引起女性观众的怜悯之心就可以了,前有长江七号后有捉妖记,不都是萝卜成精,加一通胡扯的剧情就可以了,注意结尾的地方小妖精一定要为了忠心护主假死一次,赚点眼泪。
科幻片……
怎么跟风?科幻恐怕是惟一有点门槛儿的电影类型了,不懂科幻内核的人,画人画虎难画骨,只能学出个四不像来,尴尬收场……
关键现在科幻编剧的水平不高,观众的水平却高得吓人,别说头条里专业的喷子们了,QQ群里大年初二开始讨论流浪地球的各种数据细节,一帮网友就天体力学公式,行星磁场猜想,公转轨道计算等等问题进行了友好而激烈的互相攻击,如小编我这种水平的萌新躲在水面以下瑟瑟发抖,泡都没敢冒一个。
玩硬科幻,在这样的观众群面前,玩一个死一个,信不?
或许有人说,不玩硬的,吃柿子捡软的来,像漫威那样的商业娱乐科幻,也不好搞,大制作很有可能大赔本,现在这个时代,没有过硬的电影本子,就是周星驰成龙,说砸锅就砸锅,除非为了洗钱,还真没有多少人敢堵这种题材的大片。
何况基本上能想到的科幻题材,都已经被好莱坞拍烂了,想捞钱,自己得先砸钱培养IP,当初三体版权卖了以后,制作公司花了不少力气推广这本书,搞翻译,外国镀金得奖,才把刘慈欣推到风口浪尖上,成就了最值钱的中国科幻第一人。
但是,光有一个大刘就够用了?
几百家电影公司都躺在刘慈欣身上喝血,他也顶不住,三体版权问题纠缠不清,剩下的就那几本短篇小说,能拿出来改编的,我看了看,不超过5个。
这是现在所有电影人估计都比较头疼的事儿,谁都知道收割票房最大的利器就是科幻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得转,美国好莱坞大片,90%背后都是先经过市场考验的小说,然后改成剧本的,中国知名的科幻小说,捆一块算算不超过10部,怎么玩?
答: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所以,科幻电影大火起来之前,会先出现一批科幻小说,作为市场的敲门砖,不信等着瞧。
但最近一两年,我估计中国科幻市场接下来会出现一批小成本跟风电影,就是那种意图通过科幻概念,玩理念的电影,投资少一点,亏了也不至于太肉疼,至少先给自己贴一个“科幻导演”的标签儿,能在郭帆导演身边站一会儿,沾染一些仙气儿,后面才有挺起胸膛拉投资的可能嘛。
而万一概念玩得好,以小博大也不是不可能的心态在作祟。
毕竟美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前车之鉴了,彗星来的那一夜,月球,源代码,还有那个自己襙了自己的前目的地,都是很好的模板,其实只要你愿意搜一下,会发现美国跟风科幻的烂片也是数不胜数的,扯个量子,纳米,虫洞,维度,人工智障之类的科幻概念,巴拉巴拉光几个人在屋子里聊天都能聊出一部科幻电影来……
至于画面,哥特一点,蓝色背景光远远地照着,台词空洞一些,再起个唬人的名字,比如末日崩塌,胶原蛋白,七度空间啥的,so easy!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会。横店拍到一半的抗日神剧都在转科幻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会有啊跟风的,以后是科幻版的宫斗剧,科幻版的三角恋。比如拍一部电影,搞点五毛特技的激光剑,再搞点五毛特技的外星人,然后就成了科幻电影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会啦!国内好不容易炒热一个IP,万恶的资本家有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
话说在《流浪地球》出现前,中国的科幻电影应该还停留在古装穿越剧、仙侠传之类的吧。相比国外市场,科幻早被拍得要起火了。变形金刚、星球大战、蜘蛛侠拉、复联啦,那一次不是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换那个中国导演,不气的牙根发痒、馋涎欲垂,大骂一声:凭什么,凭什么?
2015年《三体》横空出世,开始狂揽科幻届大奖,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也为全中国长了一次脸,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科幻才真正在国内生根发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民族自信吧。
通过一个插曲来描述一下三体到底有多火吧。奥巴马也是三体的忠实粉丝,当时三体第三部还没面市,把奥巴马急的啊,竟利用自己的特权,让秘书去印厂索要了手稿。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科幻其实挺有市场的。
流浪地球大火后,其背后的一些花絮也慢慢浮出水面,75%的特效都是通过国内技术完成的,再有就是剧组由于太穷,不得不跟吴京商量演出费的事。由此可见,国内的技术足以拍出科幻大片,科幻大片的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中国没有能够拿出手的科幻电影呢?
上一篇:创新难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