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培优”这件事上,为什么有些家长从不考虑投入产出比?
孩子,家长,投入产出在“培优”这件事上,为什么有些家长从不考虑投入产出比?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培优”这件事上,为什么有些家长从不考虑投入产出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这与社会价值取向有关;第二、这与家长育儿焦虑有关;第三、这与家庭教子博弈有关。这三点决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投入涵盖了精神上的、货币上的,在不确定孩子未来走向、孩子未来成才与否的情况下,就像投资股市和彩票一样,侥幸多余理性;就像投资保险一样,花钱买心安。仅此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了孩子,投入产出比往往会被家长忽略。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无法精准衡量的问题。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投入和产出的时间跨度。你是用一次“培优”到后面提升的分数来衡量吗?那么这个时间就短了。如果你用多次“培优”与孩子将来上985、211来衡量,这个时间跨度就长了。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
第二,用投入的资金和什么样的产出来衡量?是孩子一时提升的分数,还是孩子日后的理想工作岗位?这个标准相差可就太大了。
第三,投资和回报,在关系到孩子成长时,是无法精准衡量的,也不能斤斤计较。否则,往往失去更多。关键时刻的一分,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很多农村家长,都后悔当初没把孩子送到重点高中,何况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呢?
不仅如此,在关系到亲人的未来和家人的幸福时,能用钱解决的,都不叫事。家里某人病了,能花钱治好,不值得庆幸吗?孩子上了理想大学,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从前的那些投入,算得了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为所有家长的共识,看看图片中家长们的眼神,家长们都希望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已期望将来孩子们能获得更好的品台,但正如问题中所写的那样,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培优”的问题上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现在社会竞争力日益增大,包括小升初,考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就业,哪一项都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个人竞争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想要获得更好平台,获得更好的发展,只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家长自身的诉求有关,这又可以分为几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家长的个人经历有关,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家里特别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家长真心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就是家长未完成的理想,寄托于孩子,想让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3,孩子本身可能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天赋异禀,虽然家里条件可能不能满足孩子一些花销,但是为了孩子,还是选择无私付出。
总之,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家长们总是满怀希望,无私的默默付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大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投入也达到了惊人的数字,但是有没有收效,收效如何?却困惑着大多数家长
大概有这几个原因吧:
第一: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培优的问题上都是业余选手,对于孩子的培养缺乏客观的正确的认知和思路,都借助于专家和教育从业者的引导,可是专家的建议基本上都是一种理想状态,缺乏针对性,而教育从业者(主要指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倾向于家长的心理,你要什么,他给你什么,才能获得家长的“芳心”!还是把主导思想交给了家长
第二:经济基础达到了能支付的程度了,在经济还不错的今天,大多数家长都抱着试试的态度,去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兴趣,看能不能给孩子在众多的项目中找到适合孩子的那一步,缺乏专一性,孩子适不适合不是试出来的结果,而是坚持努力后产生的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长们不仅在培优这件事上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只要是涉及孩子的事情,任何事都是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基本可以这么说,在很大一部分家庭中,孩子几乎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切。
实际上,只要你仔细的考虑一下,你为什么活着,你最大的目标是什么,你就会发现不管是活着的理由还是你的目标都是和孩子相关的。也正式因为这样,导致一些孩子被过渡的娇生惯养,反而把孩子给害了。
想给孩子最好的没错,想培优也没错,但是千万不要走错路。做为家长应该认真的考虑一下,孩子想要什么,哪些是孩子想要的,哪些是你强加给孩子的。如果做为家长连这些事情都搞不清楚,那你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培优不是家长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孩子,而应该是更多的尊重孩子的选择。老吕认为,做为家长只要在孩子走弯路的时候或者走错路的时候,帮他把握好方向就完全可以了。
上一篇:不上班怎么交社保比较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