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元宵节,到了,上元节古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过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放孔明灯,祈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童年老家每年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村里都耍灯,踩高跷,跑旱船,绕胡优等多项活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元宵节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喜庆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这是沿道教陈规。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把夜称为宵,所以“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我们现在过元宵节吃汤圆、逛灯会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放烟火等。那么古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汉代:
祭太一神、燃烧表佛
魏晋:
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
做粥祭祀,并加肉覆盖在粥上来吃。
隋:
元宵节巳经非常兴盛。赏花灯,各种灯饰非常华丽。有诗写道: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音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代:
到了唐代因为国力空前强盛,元宵节的庆祝更是灿烂,处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大大小小的花灯,美不胜收。有诗这样写道: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唐朝的“元宵节”流行食“面蚕”,可甜食也可咸食。即后来所称的“元宵”或“汤圆”。
宋代:
承袭前人过“元宵节”的习俗而继续发展,值得称道的还有类似皮影戏的五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有诗如此写道
姜白石
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夜深迈。
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
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另一方面,宋人改良了唐人所吃的“面蚕”,釆用豆沙、芝麻、枣泥、花生、杏仁等甜的馅料放在“面蚕”里,称为圆子。
猜灯谜
元代:
又有“走百病”的习俗。诗文如下:
《走百病》
周用有
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
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明代:
将“元宵节”的习俗继往开来。把宋代的“圆子”叫做“元宵”。与我们今汤圆的做法差不多,用糯米粉做皮里面放入核桃仁、糖、玫瑰做的馅料。
放烟火也成了上元节又一重要景观。
另外还兴起耍狮子,走桥一一一太平桥:寓意驱走百病,一年顺境。
清代:
承传前人习俗之外民间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另还有放冰灯。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闲看秋风带您去看看古人怎么过元宵节。
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月半大于年,意思是说,论热闹程度,元宵节要超过“大年三十”。而且元宵节要突出一个字——那就是“闹”(闹元宵)。
古代小说《水浒传》中对北宋年间都城的“上元节”(元宵节)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虽说是文学作品,但是和当时京都的风土人情还是一致的。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元夕、元夜。元宵点灯,唐代、五代不常举行庆祝活动。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元宵节应该是后梁开平三年(909)。
梁太祖在西都洛阳下诏曰:“宜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这里的“开坊、开市”,就是指当时洛阳城内的商业已经颇具规模,晚上也有人气。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史书还记载,乾化二年(912),首都开封首次于“上元夜,任诸寺及坊市各点彩灯”,则只是一夜;而且是“近年以来,以都下聚兵太广,未尝令坊、市点灯故也”。
宋建隆二年(961)元宵,首次点灯,后通常为三夜。乾德五年(967),首都开封增为五夜(十四至十八日),各地方仍为三夜。
北宋时候的益州知州,为了满足当地老百姓“闹元宵”的心理,偷偷增加了一天挂夜灯,当时称为“挂塔”。后来又有不少地方增加挂夜灯的天数。
北宋时候财力富裕的地方也大多增加为五个晚上;到了南宋,国力衰微,五天慢慢变成了三天。同时,也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灯笼制作以苏州、福州的为佳品,而新安(今安徽歙县)的灯笼出现时间较晚,但是却巧夺天工,精妙绝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灯会,打灯迷
上一篇:生养孩子代价大,你要继续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