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养儿防老你做到了吗?什么是孝文化?
父母,养儿防老,到了养儿防老你做到了吗?什么是孝文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孝是一种爱,一种大爱,一种善与美。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是孝。尽自己最大的力,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孝。生活中我们为父母做的点点滴滴都是孝,这也是孝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还好,每天陪伴九十五岁的妈妈。虽然少了外出的机会。但也是另外一种幸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养儿防老在如今社会趁势中,有点岌岌可危。六零后,七零后这一代,以过或快过不惑之年。童年经历了艰苦的磨难,以及下乡,失业,下岗等社会现实的冲击。很多人现在经济上,也不是那么如人意。但这一代人,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尽心尽力,保持着对父母生育恩情的感激,尽力履行人子孝敬双亲的职任。自己能省总省点,因父母到七十左右这个年龄,还在的,身体也不那么如意了。所以在经济上,人力上照顾老人,无可替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孝。这代人做得较好。
但现在孩子们,不知怎地,比较自私。很多做父母的都在吐槽这一问题,有钱自己不是吃大餐,上歌厅。就是换手机,网购。天天买东西,鞋子衣物,箱子都装不下了,还在买,买,买!父母说也没用,极度浪费。但对家庭,却很少把赚的钱交给父母。自己活得很潇洒,很滋润。不象父母辈,打点零工,赚几个钱都全部用于家庭上,自己看好的东西,忍着都不敢买。所以现在养儿,以后可不可靠。真不敢断言,自己有退休工资者,可能心更宽点。要不,心总虚着。其中最大问题,儿女婚嫁,房子问题,真让人愁白了头。幸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中,以后可能更全面。
纵观中国古代,那时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社会处于农耕时代,养儿防老,却是实实在在的要务。每家每户都希望多生几个儿,多出几个丁。以后父母有所依靠。
古人孝敬父母,如老莱子彩衣娱亲,周剡子鹿乳奉亲,周仲由百里之外为亲负米等等。皆为美谈,著名二十四孝古书,至今还很多画图,被刻划祠堂墙上,告戒下辈子孙,应孝敬父母,奉养双亲。这是中华传统孝文化。是的,一个人如果连生身父母都不要。那他注定在事业上,不可能有所成就。而且会遭到社会谴责,朋友们所唾弃。
伟杰,二O一九年二月十一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养儿防老,就是当老人有困难时,有儿女为其作主。所有老年人的生活,并不想依赖儿女们照顾过日子。而是,希望得到儿女们的尊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孝字有老和子組成,意思為家族理念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傳承,若上一代沒有把家族理念傳承給下一代則為父不孝,若下一代沒有把上一代所傳承的理念傳與下一代為子不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孝文化是一种以“老者为本位”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之一。
不过,只要是价值观,总有其合理性,但也有边界。
孝文化能够让我们活在秩序、规范、温情和希望之中,其对父母的奉献,从社会学意义上还有保持良好秩序,传承、统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孝文化还是一种情感本体——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或许和我们这种尊祖崇宗的价值观是有关系的。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一开始就是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路数”——家国、国家的概念就来源于上古氏族文化——而儒家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当然,既然已经是现代社会,大概要思考一下科学批判性精神框架下的边界:孝道有没有边界?或许是有的——个人认为,尤其在独立自主、创造性方面对我们的思想有束缚。政治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也与其有冲突。题主的“养儿防老”之思想,更是与康德的“义务论”相违背——人只能是目的,而绝对不能仅仅作为手段。
最后想从社会心理学方面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既然人的行为和态度由心理、生理、文化(环境历史经历)三者共同决定,而且还会影响基因产生遗传——那么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基因早就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当代如何才能批判性的继承、思考孝道?
所以,个人认为“我们正在创造世界,也被我们的世界所创造”这样的观点对我们尤其重要——这不是否定,也不是肯定,而是一种洞悉合理性过后的接纳与改良,是一种兼有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理性态度。
我爱我父母,并且会孝顺他们。我也爱我自己,希望自由的意志渊渟岳峙、无可匹敌。
上一篇:怎么清理太阳能热水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