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该怎样做到与孩子有话好好说?
孩子,自己的,父母父母该怎样做到与孩子有话好好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需要提醒的是,在批评孩子时,需要注意批评的强度,千万不要在情急之中说出过重的话语,也不要强迫孩子承认错误,不要忘记改变孩子平凡人生的批评法也是要遵守对话原则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父母与孩子要坦诚交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譬如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时,如上网成瘾、抽烟等,父母首先要冷静处理,不要气昏了头。要以体贴、谅解的语气鼓励孩子说出原因或心中感觉,巧妙地使用沉默与倾听,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由于父母的态度诚恳及友善,孩子会毫无保留地宣泄内心的情感,通过聆听、对话的方式,父母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核心,共同摸索一个解决的办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愿意接受他,了解他和帮助他,当然孩子也就会听父母的话,改正不良毛病。
2、要达到良好的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很关键。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父母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才能使孩子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达到孩子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相反,父母用粗暴野蛮的方式打孩子,就会造成孩子反敢。打孩子是愚蠢的行为,最终只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打出一个小霸王,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二是打出一个窝囊废,他见了谁都害怕。这是家长愿意看到的结果吗?当然不是,所以还是要与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3、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与孩子交朋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看得起孩子,对他有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完美无缺的标准,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来要求孩子。否则,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惧怕的心理,甚至是存有戒心,那么他就会敬而远之,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的。父母只有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他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忧愁,也才不会压抑和膨胀。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朋友感觉,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父母给孩子的爱才能永远不衰竭,成为孩子向上的精神支柱,成为孩子心灵的永久归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聊天就是沟通,沟通就是要把两个人之间的障碍拆除,达到信息互通,情感交融的目的。
和孩子聊天至少包括三个元素或步骤,即听、说、问。听即积极倾听,是沟通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孩子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或者也需要让孩子有机会通过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父母更需要多倾听,而不是说。
首先,“积极倾听”需要全神贯注在当下,姿态和表情表明你在关注孩子,对孩子说的话感兴趣。有时候还需要在孩子有情绪时给予及时的共情回应,简短地“嗯,我在听,继续说,还有呢”等等,鼓励孩子说出更多信息,以便你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观点去判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
其次是“说”,使用有效的沟通语言,是需要放弃那些指责、批评、长篇大论或者贴标签式的语言。代之以简短而亲切的话语。有时候父母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强求孩子接受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以平等对话的态度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讲话。
最后是“问”,问比直接告诉更能帮助成长中的孩子,孩子需要自己学会主动思考自己的问题,才能主动承担责任。启发式提问是一种能够启发孩子思考问题的问话。比如“你怎么想这个问题?”、“对于作业你有什么看法”、“你准备花多长时间玩电脑”、“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你的房间更整洁一些?”,这些问话通常能够启发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去思考如何解决,而不是被动地依赖你的命令和催促,何况命令和催促反而激起的是孩子的反抗而不是配合。
和孩子聊天也是一门学问,你学了正面管教才有机会知道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同时,还看到一个差不多的问题,就是“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讲真,我更喜欢“聊天”这个词,而不是“沟通”,感觉一认真,你就输了。家长和孩子之间,是亲密的、自在的、温暖的、随意的,而不是正儿八经、全副武装。“来来来,我来跟你好好谈一谈”,家长说出这句话时候,估计有些孩子要躲远一点的。
所以,接上面的,亲密的、自在的、温暖的、随意的氛围,好重要,就是置身于阳光下一片花海的感觉,芳香沁人。这个聊天氛围很重要。
起初,我不是个会和孩子聊天的人,现在,我也不算是个很会和孩子聊天的人。不过,我喜欢和我的孩子聊天,享受她和我叽叽咋咋讲些学校里发生的零零碎碎、鸡毛蒜皮的事情。如果我可以听到她的心里话,我更会觉得和她很贴心。
我觉察我自己,估计我以前一张口就是批评、指责,讲孩子哪里哪里没做好,搞得家里气氛很差。即使现在,也是先会看到什么不如意的地方,但会有一个警醒。
我记得去年还是前年,我和女儿约好,每周日晚上搞个妈妈谈话时间,我搞的很形式化,我会握住孩子的两只手,主要谈话内容就是一周来我看到她做的好的地方、她的成长。记得第一次这样跟孩子说的时候,孩子突然变化了表情,好像有点感动或不可思议。后来女儿会主动说妈妈我要谈话,再后来女儿说不需要了,因为主要是她叽叽呱呱说个没完了。
上一篇:自助洗车在东北的冬天怎样解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